暑假刚过没多久就是中秋和国庆的假期了,不少家长都趁着假期,带孩子走出家门,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这个时候,文明旅游就更显重要,因为它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近年来,旅游中的不文明现象还存在着,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放松警惕、还要继续努力,要把文明旅游的成果不断巩固、扩大。
今年3月,一段“中国游客在泰国拿盘子铲虾”的视频在网络引起关注,视频是在泰国王权免税店的一家餐厅拍摄的,游客用盘子铲虾,场面混乱,而在最后的杯盘狼藉之中,千辛万苦铲来的大虾又浪费在了餐桌上,由此引发了大量的媒体转载、网友评论。
两天之后,这家餐厅发布声明,证实这段视频是两年前所拍摄的,视频拍摄的时期正值泰国旅游高峰时节,当时有大量包机的中国游客就餐,其中有部分旅行团离境航班时间将近,才会出现部分游客用餐拥抢的场面。
就在几天前,记者又来到泰国铲虾视频发生的饭店,观察记录中国游客的旅游表现。餐厅方面表示,现在中国游客在餐厅的不文明现象已经少了很多,中国游客基本都能做到排队有序取餐。记者观察发现,虽然基本上每桌游客都会盛取很多大虾,但是浪费的现象却几乎没有。
一则旧闻被翻出来,贴上“中国游客”与“不文明”的标签,吸引了众多关注,而一些渲染中国游客不文明现象的报道并不少见,有些甚至是不实报道。
2015年9月,有消息称,一名中国游客“因在欧洲的不文明记录被美国遣返”,“十年签证作废”,事后证实,这名游客既没有去过欧洲,也没有留下不文明记录,此次被拒入境是因为美国海关质疑她的签证与观光目的不符。
今年8月,中国旅游研究院联合某旅行网发布《2016上半年中国出境旅游者报告》,报告中提到:个别游客的不文明行为经常成为舆论焦点,但是从多个热点事件看,最后都发现存在很大的误解和疑点。中国游客有被“妖魔化”的趋势,除了文化的冲突,还有部分原因是部分媒体和网民的偏见。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实际上这个适应的过程也有一个挑剔,有一些好的和不好的都会被放大。从新闻的传播规律上讲,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有的时候可能一些不好的东西,会传播得更快。好像我要看看你们既然出去了,你们是不是应该承载我们国家的形象,是不是要代表中国人啊,稍微有一些不如意的我就会放大你。”
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点滴之中展示文明,《2016上半年中国出境旅游者报告》中,对于2016年上半年中国游客的文明旅游程度有这样的评价:“绝大多数中国游客的言行大方得体,中国游客出境游的文明旅游程度有提升或者明显提升”。
某旅游公司旅游事业部执行总经理姚欣玉告诉记者:“90%的领队认为,我们中国游客实际上普遍具有一定素质的,和其他国外的外国游客相比,我们也并不低于外国游客,有90%的领队认为,这种不文明的现象,不文明的行为也是极少数的,在我们的出境游的团队当中,没有发生这种特别严重的不文明事件。”
戴斌说:“每年我们对文明旅游的样本量,应该说是数以十万计的,我们就能通过这些样本量的分析,去看总体的发展规律。对中国出境游客文明程度的判断,不能采取举例法,就是你举出一个例子,说中国的游客多么不文明,我也可以举出很多例子说中国的游客多么文明,最终应该是基于统计和调查基础之上的,靠数据来说话。”
《报告》显示,在整体趋向文明的大背景下,部分中国游客在出行秩序、礼仪、尊重当地风俗习惯等方面还存在改善空间。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是中国文化与目的地文化中的认知差异、风俗不同。
事实上,在中国游客出境游的过程中,旅游组织者以及相关部门也在采取措施来避免这种文化差异造成的所谓“不文明”现象。
中国驻泰大使馆参赞兼总领事李春林介绍:“像我们这个安全文明泰国行的折页里面,就特别对风俗文明禁忌方面进行了一些的提醒,例如在参观寺庙的时候,男士要着装整洁大方,女士应该注意哪些的注意事项,还有在就餐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比如说不要大声喧哗,不要大声喝汤,等等。”
为了帮助游客更好地融入当地,做到文明出行,近年来旅行社都会在出发之前对每一位游客进行旅游文明提示。比如像付小费,在很多国家,小费是服务业从业人员重要的固定收入,而由于文化和习惯的差异,付小费往往被很多初次出境的游客所忽视,一些误会甚至偏见也正是由此产生。
卢国明是从业11年的资深领队,每次出游前,她都会向游客着重强调中外风俗和生活习惯的不同之处,而在提醒之后,一些游客在尊重当地习惯方面的努力让她忍不住要点赞。她说:“带团去日本的时候有一位老人,我们之前都会说一些当地的生活习惯,所以就简单介绍一下当地的垃圾回收分类都是很重要的。行程最后一天,突然给了我大概有七、八个喝过的矿泉水瓶,我觉得很奇怪。他就讲因为他也不懂日语,在行程中他不知道这个该放在哪,怕给这个垃圾分类带来困扰,所以麻烦我们帮忙处理,我觉得就是这种点滴的小事儿,当时特别感动,觉得文明就是对这个社会一些风俗的认知适应,就是这些小事儿反映了,其实中国人文明程度挺高的,只是有时候不知道,不了解对方。”
专家表示,很多国家和地区在大规模出境游兴起过程中,也存在类似不文明现象和对这一现象引发的讨论。而事实证明,增进了解有助于提高文明旅游的程度。暑期,作为旅游旺季,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青少年游客大量增加,如何让青少年增进对旅游常识和礼节的了解,如何养成一个良好的旅游文明习惯,对于很多初次随着父母外出旅游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在刚刚过去的暑期旅游旺季期间,为了让更多的中国旅游者在走出去时,能够与当地“无缝对接”,文明出游,很多地方也举办了各种活动来宣传文明旅游。
在北京,家庭成员与扮演安检人员、警察等角色的工作人员互动,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预先演示出境游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将文明旅游与风险防范结合起来。一位参与活动的学生家长说:“对于出境旅游的文明,只是我们家长潜移默化地给他一些,但是还不够全面、不够生动。通过这次简单的(模拟)旅游,我希望孩子能够得到特别鲜活的知识,他以后出境,我可能不用说什么,他自己就做到了。”
在重庆,一些小学生们还做起了小小志愿者,在宣传文明旅游的同时,也加深了自己对于文明旅游的认识。
暑假期间,家庭游、亲子游、青少年的研学旅游等成为旅游的热点,在各国旅游景点,都能看到中国年轻人的身影。随着近年来对旅游文明的不断宣传,很多青少年已经开始有了旅游文明的自觉意识,而他们代表新一代中国游客的形象,在国外也获得了当地的好评。
专家表示,随着全球化环境下长大的新一代中国游客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世界各地,中国出境旅游者不仅展示了逐步提高的文明素质,在传播中国文化、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过程中,也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
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表示:“未来我们所谓的旅游外交,更多的要靠年轻一代,因为他们具有语言的知识,具有国际上交流的欲望、经验和能力。等到这一批客人变成中国出境游主要市场的时候,中国这种出境游的曾经被报道的或者是被诟病的这种负面现象,可能就不会存在了,因为他有文化自觉了,文化自信了,这个时候他就会更多地向西方,或者其他的目的地国家介绍自己的文化。”
中国古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和行路一样,都该是修养身心的过程。人们亲近自然人文景观,也该成为景致的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要教育我们的公民到海外旅游讲文明。旅游文明不仅影响个人形象,也关系国家形象。为了让文明之风畅行旅途、让文明之花绽放旅程,全社会都该做出更多努力。
下面请看详细内容…上一篇:《焦点访谈》2016年9月15日视频 突破 中国空间实验室 | 下一篇:《焦点访谈》2016年9月17日视频 超越自我 感动你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