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迈向新格局,循环发动机拉响强劲引擎

时间:2020-08-24 12:16 来源: 新闻联播 > 热点新闻 >
 

【地评线】长三角一体化迈向新格局,循环发动机拉响强劲引擎

气势如虹的长三角大地上,一体化发展新局面正在形成。

2020年8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作出最新战略部署。

8月21日,上海市委常委会举行会议。会议指出,要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全面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点任务落地落实,更好服务全国改革发展大局。

值此重要时刻,回首过往,自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年多来,沪苏浙皖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一体化发展取得了不少亮眼成效。

在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的特殊时期,人员流动密集的长三角地区反应敏捷,构筑起坚强的“战疫堡垒”,为全国防疫大局作出应有贡献,亦为国内经济复苏注入强劲动力。

更广的视角下,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处变不惊、奋楫突围,从基础设施到公共服务,从制度创新到协同发展,在种种挑战中,带头突出重围,奋力迈向一体化发展新局面。郁斐 设计

示范区:制度创新刻入基因

推动一体化发展,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当之无愧的突破口、试验田。

示范区横跨沪苏浙,毗邻淀山湖,涵盖上海青浦区、江苏苏州吴江区和浙江嘉兴嘉善县,面积2300多平方公里。地理相近、文化同源,人文相亲。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江苏吴江

自去年11月揭牌以来,这片热土上各项工作有力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加快落地建设,一体化制度创新取得积极进展。

今年4月9日,示范区部署2020年的42项重点工作,其中既有软件项目,如建立生态环境标准、环境监测监控体系、环境监管执法的“三统一”制度;也有硬件项目,年内开工建设沪苏湖铁路、沪昆铁路嘉善段高架改造等项目。

这样的大手笔,也吸引了华为、阿里、长江三峡集团等各类市场主体纷纷参与到示范区的建设中。

最近一段时间,围绕示范区建设的一系列创新政策接连跃入公众视野。

今年6月18日起,《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草案)对社会公示。这是国内首个省级行政主体共同编制的跨省域国土空间规划,在全国具有首创意义。

突破性的规划,目的是解决示范区走怎样的路,实现怎样的发展。

根据规划,示范区要以“两个率先”为路径,实现“一田三新”的发展愿景。即,率先探索从区域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率先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将示范区打造成为“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生态优势转化新标杆、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

就在这一总体规划公示两星期后,7月3日,《关于支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重磅发布。

制度创新成了其中关键词。通观所有条款,涉及互联互通、共建共享、要素流动、管理和服务创新的内容和任务,占总条数的约60%。

创新已印刻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基因中。《支持政策》出台本身就是改革创新的产物,在程序上,由两省一市共同出台这样政策,属国内首次,高度契合了“一体化”的核心内涵和“一盘棋”的实践要求。

而这样的创新,最终是为了落实到人的生活上,比如看病这件事。

今年8月20日下午,上海青浦、浙江嘉善两地医保一体化免备案就医结算系统正式上线运行,两地率先实现异地直接刷社保卡看病。

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创新,可能是老百姓感受度最直接的。20日当天,嘉善人杨阿姨成为青浦的“第一刷”。

杨阿姨说,以前她在上海看病需要先跨省异地备案和转诊备案,有些麻烦。如今好了,青浦、嘉善医保一体化免备案就医结算系统上线,在青浦和女儿一起生活的杨阿姨,只要在试点医院的自助机上轻轻一刷,就可以无障碍挂号看病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 视觉中国 资料图

一体化与高质量

示范区撬动支点,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协同与融合全面加速。

抗疫是一体化的生动案例——在防疫和恢复经济过程中,长三角一体化机制和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发挥了强大作用。

为联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2月7日、27日上海市牵头先后组织召开长三角主要领导专题视频会议,研究建立工作机制和协同事项,迅速筑起联防联控共同防线。

疫情发生后,长三角迅速实现确诊和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信息互通,同时,健康观察解除告知单互认,并探索使用健康码。防疫物资上,彼此互济互帮,诊疗方案亦相互共享。

许多普通而不经意的画面令人难忘。

今年2月15日深夜,恰好上海迎来初雪,在连接上海市和江苏省的G15沈海高速朱桥检查站,澎湃新闻记者看到所有工作人员在风雪中各司其职,各地往来车辆驾乘人员填写“健康登记表”,经测温、核验证件等程序,紧张有序地通行。

一名货车驾驶员陆先生下车后哈着气说,他从安徽灵璧县拉了3000箱防疫手套,要运往上海浦东新区航头镇,卸货后将不作停留原路返回。他觉得这件事很平凡,也很有意义。

入境人员始终在长三角区域安全畅通地完成封闭式转运。上海是国内接收入境航班最多的城市之一,几乎每天都有来自美国、欧洲、日韩乃至全球各地的入境人员在浦东国际机场落地。

舟车劳顿、经过严格防疫的入境人员中,有许多苏浙皖居民,他们在上海通过层层排摸查验后,符合条件的,皆由当地派驻在机场的工作人员封闭式转运,安全而便捷。

这样的无缝衔接,为长三角恢复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全国推进复工复产,长三角三省一市积极落实“健康码”互认通用、产业链复工复产协同、招工用工信息共享等事项,这使得区域内经济加速复苏。过程中,上海共协调300多家本地企业复工或优先保障供应,为苏浙皖三省提供产业链配套,而苏浙皖三省则共协调200多家当地企业复工,为上海提供产业链配套。

作为占全国经济总量近四分之一的“引擎”,长三角地区今年聚力“六稳”“六保”,如今经济社会复苏势头强劲,向好态势明显。

强劲活跃增长极

长三角区域人才集聚、科技水平高、制造业发达、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备,具有诸多优势。而长三角区域的发展,更须放在国家发展大局中认识自身责任和使命,探索新的发展格局。

一年多来,在科技、金融、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项目和重点领域上,长三角区域发展推进的步伐可谓“乘风破浪”。

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座谈会上强调,长三角区域要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更加凸显了加快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紧迫性。

对于这一重大使命,长三角已在合力攻坚。

从安徽合肥,到上海张江,长三角一西一东,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正加紧建设,遥相呼应,冲破制度瓶颈。

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介绍,今年长三角产业链跨区域协同发展进一步提速,三省一市加快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跨区域布局,优化产业链、创新链资源配置。

《长三角地区市场体系一体化建设合作备忘录》2019年已签署,这将在当下及未来,为服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发挥更大的长三角力量。

通过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先行先试,将为建设全国现代化市场体系积累宝贵经验,同时发挥其对外开放试验田和压力测试器的作用,更好地推进中国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今年8月18日,长三角一体化金融总部在上海成立,将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创新转型,扮演绿色金融服务先行者的角色。未来,长三角金融总部将重点推进以“客户、产品、组织、保障”为核心的四大体系建设,立足上海,辐射周边。

在城市管理上长三角区域也将进一步协同发展。7月24日,三省一市共同签署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协作机制》,成立了联络工作小组,并建章立制。

可期待的是,各地将开展多方参与的智慧城管执法研究,借助5G、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推动区域执法信息数据互联互通,建立区域信用联合惩戒机制。

长三角高铁密布,四通八达,前不久,沪苏通铁路的开通运行又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八纵八横”高铁网沿海通道。沪苏通铁路的开通运行

今年7月1日11时28分,沪苏通铁路上海站往南通方向第一趟列车出发,许多乘客来到列车窗边,拿出手机记录下这历史性的时刻。

“有了这条铁路线,以后我方便多了。”上海居民王女士常回江苏太仓看望亲人,当天她挥着手中票据,难掩心头喜悦。沪苏通铁路的通车,为广大苏中、苏北地区人民带来巨大便利。

或许有人还不知道,这条铁路线的“咽喉”,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沪苏通公铁大桥,其技术实现了五个“世界首创”。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振分析,面向未来,在当前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强劲活跃增长极,将是长三角地区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透过一年多来的高质量答卷,不难看出,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四省市,已开始在新的发展格局中找准发力点和突破口,通过国内、国际两个层面,实现更多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

记者 李佳蔚 资深记者 陈伊萍

声明:本网站部分信息转载网络,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