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战友】伊长青:锅碗瓢盆不是小事 三尺灶台也是战场

时间:2020-11-27 12:13 来源: 新闻联播 > 热点新闻 >
 

央视网消息:临近12月,部队里最后一批冬季入伍的老兵们也面临着复原返乡,在许多退伍老兵准备收拾行囊与军营做最后的告之际时。在武警防城港支队新兵承训点,有这么一名服役16年的老兵,仍奋战在一线岗位上,他就是武警防城港支队机动中队炊事员伊长青。

“做好每一道菜,让官兵吃饱吃好,吃出战斗力!”简单朴实的话语,是伊长青16年来一直坚持的宣言。“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旁人眼中的小事,在他心里却是天大的事。作为机动中队的炊事员,最大的难题就是人多、口味多、吃的也多,加之临时任务多、工作标准高、突击难度大,这个伙头军的岗位往往让人望而却步,但是他却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了下来。

16个春夏秋冬,伊长青每天清晨5点半准时起床,第一个来到炊事班操作间。硕大的面盆端到操作台上,开始揉面做馒头,100多个包子馒头做完上笼,起床号刚刚响起。顾不上片刻休息,他又提起大勺来到灶台抄起菜来,酸辣白菜、肉末鸡蛋……一盘盘菜肴出锅,满屋飘香。为了让战友吃饱、吃好、吃出战斗力,伊长青把炒好大锅菜作为自己的新梦想。部队就餐人员多、菜量大,伊长青切菜速度明显慢很多。为练精刀工提高效率,只要做土豆丝,他便主动要求利用休息时间加班练习刀工,刚学厨的那段时间,伊长青的手常常切菜切的睡觉时候手抽筋。

如果说战士是刀尖上的舞者,那么炊事员就是舌尖上的武士!怎样让官兵吃的开心,吃出虎气血性,吃出战斗力。成为他日思夜想的又一难题。

机动中队作为支队唯一全训单位,官兵训练量大、饭量大、口味广。所以他非常注重烹饪中的营养搭配,为了能紧跟时节变换,做到花样翻新。他每天和司务长一起研究食谱,看每天的饭菜搭配是否合理、是否营养,同时尽量避免每周有重复的品种出现。前几年,有一次在征求官兵食谱制定意见时,有官兵提出能否每周吃一次鸭脚煲,这可让这个来自北方的大汉犯了愁。为了肯下这个硬骨头,他利用周末外出之际,转了十几个饭店,通过自己的摸索,终于掌握了这门手艺。如今,他还自创了具有部队特色的菜品30余个,米面食品种10余种,并将自创菜品制作成视屏,向其他炊事员进行推广,他的“独门绝技”成了其他炊事员的“活教材”。现在的机动中队,每周早餐包子、油条、面条、炒饭、水饺、汤圆等换个不停,花样多、味道好,每名官兵都为他点赞叫好。作为一名炊事战线的老兵,他不仅仅要服务好官兵,更加完成遂行任务的保障。近年来,他先后完成了5次“魔鬼周极限训练”、1次新兵连、10余次安保警戒等遂行任务的后勤保障工作,在2011年支队举行后勤专业大比武,更是夺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今年八月,支队要求从基层中队抽调一名炊事员去新兵团进行后勤保障,虽然支队目前炊事员在位人员较少,但考虑到伊长青已满服役期,中队还是决定安排他在中队安心度过最后军旅生涯,但伊长青得知消息后,还是义无反顾向中队报名去新兵团进行保障。

十月的八桂大地,正值气温最高的时候,地表温度动辄高达40多度。为给新兵们兵调剂好伙食,伊长青主动找新兵们、干部骨干员、后勤人员等了解需求、精心制定食谱,全力搞好伙食保障。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餐餐有亮点、天天不重样,营养美味的膳食为新兵们提供了充沛的体力,吃出了源源不断的战斗力。新兵们茁壮成长的背后,也有伊长青的一份功劳。

回顾多年炊事员岗位的日日夜夜,伊长青先后担任战士、副班长、炊事班班长,无论工作岗位如何调整他始终遵循一切为了服务官兵,一切保障官兵的标准要求,兢兢业业、鏖战三尺灶台。16年来,3次被支队评为“优秀士官”2次评为“优秀义务兵”,获得嘉奖7次。

转眼间,伊长青已经走进军旅生涯的第16个年头。16年的勤学苦练,伊长青用自己的烹饪绝活,为官兵奉献了无数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16年的默默坚守,伊长青在三尺灶台“烹”出了自己的兵味军旅。锅碗瓢盆不是小事,三尺灶台也是战场,小小的炊事台也能战歌齐鸣。把饭菜烧好,让战士吃好,这是他的希望,也是他的强军战歌。

2020年11月26日,伊长青正在厨房炒菜。

2020年11月26日,伊长青与战友利用野战炊事单元做饭。

2020年11月26日,伊长青正在切土豆丝。

2020年11月26日,伊长青在新兵连询问新兵菜品意见。

2020年11月26日,伊长青在电脑面前做菜品清单。

2020年11月26日,伊长青在为官兵做特色主食。

2020年11月26日,伊长青在为官兵制作蛋挞。

2020年11月26日,伊长青在与司务长沟通交流菜品清单。

2020年11月26日,临近退伍,伊长青在厨房为战友们做饭。

(徐世立 崔程 董兴余 摄影报道)

声明:本网站部分信息转载网络,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