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2020】四川凉山:探索为脱贫致富不断“造血”的“昭觉密码”

时间:2020-12-04 12:06 来源: 新闻联播 > 热点新闻 >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静远):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昭觉县地处四川省西南的大凉山腹地,是全国彝族人口第一大县,地处高寒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薄弱,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社会事业发展不足。

过去,不少贫困户都居住在低矮破旧的土坯房中,“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昭觉县大部分村子的真实写照。

11月17日,四川省政府发布通知,宣布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普格县、布拖县等7个国家级贫困县摘帽脱贫。至此,凉山州11个贫困县全部“清零”。昭觉县脱贫摘帽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产业扶贫:握紧特色种养殖、乡村旅游两把“金钥匙”

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位于昭觉县西南部,平均海拔2520米,属高二半山区,是典型的纯彝族贫困村。今年5月12日,三河村易地扶贫搬迁洛达社安置点的8户贫困户搬进了新居。至此,三河村9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中的147户贫困户801人全部分到了新房,居住条件大幅改善。

三河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于2018年4月集中开建,房屋具有非常明显的彝族特色:黄梁黑瓦,屋檐下的斗拱如牛头,还涂上了彝族纹饰。窗户内侧是横拉的玻璃窗,外面则装了两扇木窗,上面均雕刻了花纹。

三河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之一(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发展产业是实现可持续的脱贫的“金钥匙”,为了保证贫困群众持续增收,三河村立足本地实际,结合气候与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探索出“短中长”结合的发展路子,建起了“短期+中期+长期”相结合的特色种养殖模式。

三河村旧址(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具体来说,短期主攻养殖和组织劳务输出,种植青薯9号3300亩,每亩地可增收1000元;引进西门塔尔牛240头,采取“分散到户养殖、合作社统购包销”的方式,帮助贫困户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养殖中华蜜蜂4000群,每群产量5至10公斤,每公斤在160元左右,带动152户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元。

今年春节后,部分群众外出务工受到疫情影响,三河村及时组织他们到附近的工地或产业园区务工。目前全村输出贫困劳动力221人,实现劳务经济449.6万元。

三河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内的村史馆(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中期发展特色种植,向土地要效益。目前已种植云木香1000亩、冬桃370亩、花椒2800亩,预计2至3年后,能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

长期走产业融合发展之路。立足三河村资源禀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把旧址、新居和村史馆串联起来,开发彝族文化扶贫主题旅游线路,围绕吃住行游购娱,配套建设民宿酒店、商铺、彝家乐等经营设施,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吸引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帮助群众实现长期稳定增收致富。

2019年2月,吉好也求一家从以前的土坯房搬入了黄墙灰瓦的新家。吉好也求的新居位于三河村易地扶贫搬迁1号安置点,有宽敞的客厅和4间卧室。在洁白的客厅墙壁上,挂着吉好也求全家合照和孩子们的各种奖状。

随着如今村里产业增多,吉好也求一家的致富门路也增多了,“现在养牛、养鸡、养蜂、打工,我们还经营了一家自己的小卖部”,吉好也求一家在2019年人均年收入超过1万元,而在3年前他家的人均收入还不足2000元。

吉好也求在新居前留影(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科技扶贫:大棚蔬菜耕出一条“致富路”

距离昭觉县城15公里的四开乡好谷村,崇山峻岭之间,一排排整齐的蔬菜大棚和玻璃温室格外引人注目,占地5000亩的涪昭现代农业产业园就坐落在这里。

初冬时节,园区智能玻璃温室大棚内各种果蔬绿意盎然,与室外阴雨萧瑟的冬景形成鲜明对比。

绿意盎然的园区大棚(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在园区内,黑色电缆随处可见,这些黑色电缆可以实时监测室内温度,一旦温度过低,便会自动启动仪器调节温度,以保证蔬果在适宜温度下生长。然而,几年前当地的农业生产还停留在“刀耕火种”的阶段,机械化程度低。受耕地面积少和气候恶劣的影响,当地主要种植土豆、荞麦等作物,一年一熟,每亩地产值不超过2000元。

随处可见的黑色电缆(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2018年6月,涪昭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期建设完成,建成了智能玻璃温室、育苗室、种植大棚等,主要种植茄果类、叶菜类蔬菜。通过一系列农业设施、技术,蔬菜种植克服了冬季低温、少雨的不利条件,农业产品除了销往昭觉县、西昌市的农贸市场外,还能给深圳等地的大润发超市供货。每亩地产值可达到2万多元,增长了近10倍。

据了解,园区建设以来,依托县人社局、农业农村局及省农科院等单位和科研机构,合作建立农技专家工作站,已经累计为1000多名农户开展农技培训,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本地创业人才,其中新型职业农民20人,乡村农技人员7人。

截至目前,先后已有8名贫困户,通过园区培训后回家自主创业,开展越夏蔬菜种植,实现亩产值8000余元,户均增收2.2万余元。

健康扶贫:积极推行“1+M+N”艾防工作模式

四开乡中心卫生院距离昭觉县城22公里,服务1.8万余名群众。四开乡卫生院院长贾巴尔日介绍,在脱贫攻坚期间,卫生院增设多个功能科室,目前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X光放射科、心电图等诊疗科目,能够承担四开乡基本医疗服务、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健康服务、艾滋病等重点疾病防治工作。

四开乡卫生院院长贾巴尔日(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卫生扶贫基金、爱心基金等等,以前这些基金都得病人单独去报账,来来回回跑很多个地方,现在都是‘一站式结算’,病人不需要到处跑,之后医院自己到各个部门去报销各项费用。”昭觉县卫生健康局健康扶贫办副主任洛古里古说道。

贾巴尔日称目前四开乡所有贫困人口都已纳入城乡居民医保。另外,四开乡还开展了针对精准扶贫建档立卡人员的医疗救助,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服务,将贫困患者就医费用个人支付占比控制在5%以内。

四开乡卫生院贫困户“一站式”服务结算窗口(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我们这里是艾滋病重灾区”,贾巴尔日表示由于社会化程度低,现代文明普及不够,在昭觉县许多陈规陋俗还依然存在。此外,加上早期毒品的传入,毒品犯罪、艾滋病的传播导致贫困状况加剧。

在四开乡卫生院内,一面写着“凉山州精准防艾信息管理平台”的电子屏格外显眼。贾巴尔日介绍,目前,包括四开乡在内的凉山州30个重点乡镇都实行“1+M+N”防艾工作模式,即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乡(镇)卫生计生专员+村艾防员。

凉山州精准防艾信息管理平台(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所谓“N”级是指基层随访调查宣传员,主要包括村医、母婴员、艾防员等,他们负责定期入户摸底调查,管理随访,对村民进行防艾宣传教育,同时还要将摸排后的数据及时录入信息管理平台。

“这是他们昨天刚去现场拍的照片,这些照片是后续给他们发放津贴补助的凭证”,贾巴尔日表示根据排查人群的不同,调查宣传员的工作频率也有所区别,“比如说HIV检测一年一次就可以了,但是对于阳性育龄妇女必须一个月一次”,大部分调查宣传员都是兼职担任母婴员、艾防员等,每个月除了有2000元的基本工资外,还享有参与防艾项目的资金补贴。

今年4—6月调查宣传员参与防艾项目的资金补贴明细(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调查宣传员拍摄的随访现场照片(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M”级指的是乡卫生院的医疗技术服务团队,他们需要对“N”一级调查宣传员上报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及时掌握防艾工作进程。“1”级指四开乡党委政府,以及分管卫生健康的专职书记。

截至今年第三季度,四开乡普通育龄妇女健康教育覆盖率91.29%、普通育龄妇女HIV检测率89.70%,阳性育龄妇女孕检率100%,各项指标不断向好,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减轻了对脱贫攻坚成效的制约影响。

“全国脱贫看凉山,凉山脱贫看昭觉”,昭觉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同时也是全国贫困问题最突出、致贫原因最复杂、脱贫任务最繁重的地区。

时间是一条蜿蜒向前的路,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循着昭觉县一路走过的这条路回望,有穷困潦倒,有砥砺奋进,更有攀登跨越。这个曾经的贫困县,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惠及下,正一步步走向富裕。

声明:本网站部分信息转载网络,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