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景色壮美,但这里却曾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95%以上的面积都是高山峡谷、耕地稀少、自然环境恶劣。易地搬迁是改变当地贫困群众生活的重要途径,可有些人却宁愿穷在大山,也不举家搬迁,成了移民搬迁的难中之难。为此,怒江州的泸水市在驻村扶贫工作队驻村工作的基础上,选派500名精锐力量组成“背包工作队”,全力投入到脱贫攻坚的最后一战。
泸水市地处滇缅结合部,是傈僳族聚居区,怒江镶嵌其间,呈V字型峡谷地貌,山高坡陡、土壤贫瘠。今年2月,三位“背包工作队”队员来到56岁的傈僳族大叔贵生子家。
别说同意搬家,贵生子连门都没让三位“背包”队员进。
贵生子所在的古登乡,很多村民一年的收成只有三四百斤苞谷,因为交通不便,粮食、建材运到山上价格要翻番,综合(生活)成本是山下的两到三倍。收入少、生活成本高,是当地无法摆脱贫困的重要原因。
贵生子是2013年建档立卡贫困户,虽说这几年在扶贫干部的帮扶下,养了一些牛羊,温饱已经能基本解决,但是他家的房子早已成了危房,没有能力翻修,不搬迁,“两不愁三保障”就成了一句空话。三位“背包”队员下定决心,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再次登门贵生子家,他们给贵生子的小孙子带去了礼物,还给他放了一些易地安置点城墙坝拍摄的一些视频和图片资料,给他讲解。
看着手机照片儿里的高楼大厦,配套的医院和幼儿园,贵生子一家人的态度有了松动。当天晚上,三位“背包”队员在贵生子家的地板上休息了一夜。第二天,贵生子向“背包”队员们敞开了心扉,他不是没有想过搬迁,一年到头在地里刨食却吃不饱的苦日子他早就过怕了,可一想到要离开这住惯了的山坡他又犹豫了。自己年纪这么大,不懂普通话怎么办?住处是没问题了,可吃的问题怎么解决?三位工作队员陪着贵生子在火塘边一直聊到后半夜,从医疗到教育,从务农到务工,一笔笔给贵生子算经济账。
功夫不负有心人,聊到第三天,贵生子终于打消了顾虑,也放弃了原来不想拆除村里旧房子的要求,同意搬迁进城。这天晚上,贵生子按照傈僳族的最高礼节,招待“背包”队员和乡亲们吃了一顿羊肉汤。
虽说故土难离,但新的生活毕竟令人憧憬。
截至目前,像贵生子这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泸水市有7694户29313人,已经全部从贫瘠的大山走出,搬进17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和一个分散安置点的新家。
按政策,贵生子一家五口人,不用花一分钱,分到了一套80平米的楼房,除了已经备好的简单的家具,政府还给每人1000元的搬家补贴,贵生子一家拿到了4000元,置办了些新家电。
在这最后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动员搬迁难,搬迁后能够稳得住、能脱贫更难。
贵生子的新家所在的泸水市城墙坝易地扶贫安置点,是怒江州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之一,这里居住着来自5个贫困乡镇2500多户近万名易地搬迁群众。为了让群众的基本医疗有保障,这里新建了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筑面积达1300平方米,配有医务人员17名,10张住院观察病床。
此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承担了儿童疫苗接种、孕产妇保健、老年人慢性病管理等职能。由于泸水市已经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全覆盖,所以搬到新家的群众看病就医再也不用发愁,既方便又省钱。
住房安全、基本医疗都有了保障,贵生子操心的就剩下小孙子上幼儿园的事儿了。为了让贵生子安心,“背包”队员专门带他参观了幼儿园。社区的工作人员也告诉贵生子,到了孩子入托、入学的年龄,社区会通过广播通知大家的。
城墙坝幼儿园现有31位老师,学生341名。5岁的小顺莲就在这里上幼儿园。小顺莲是2019年11月30日,和姐姐跟随父母从泸水市大兴地镇鲁奎地村搬到城墙坝易地搬迁安置点的。每天早上,妈妈都会送她到幼儿园。
5岁的小顺莲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校园生活。在幼儿园,老师教会了她唱歌、跳舞、画画,她交了很多的新朋友,每天大家一起做游戏,玩得很开心。
据了解,泸水市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17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新建了9所幼儿园、两所小学、一所中学。现在,小顺莲这样小朋友都可以实现就近入学。
小顺莲说,以前她们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爸爸外出打工赚钱。搬家后,妈妈就在家门口上班,既能照顾她和姐姐,又能赚钱贴补家用,日子是越过越好。
小顺莲妈妈工作地点是城墙坝安置点的扶贫车间,它是专门为了解决搬迁群众家门口就业而设立的。这是一个棒球加工车间,能够提供90个就业岗位。
据了解,在泸水市的安置点已建有18个这样的扶贫车间,包括服装加工车间、电子产品加工车间、手工艺品加工车间等等,已经解决了500余人家门口就业的问题。
其实,能够让搬迁群众住在新家稳得住、脱贫,最终还是要引导就业,让群众有钱赚。
目前,每个安置点都设有就业服务站点,引导建档立卡搬迁群众分批进行技能培训。中式面点师、电焊、钢筋工、美发班各种培训应有尽有,群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喜好免费参加培训。
今年37岁的普四波参加了面点培训,由于家里老人患病需要人照顾,他不想外出打工,准备开一间铺面做点小生意。
从普四波的笑容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搬到新家,脱贫致富的梦想不再遥远。除了安排公益性岗位、支持外出务工、开办扶贫车间,泸水市还发展了香料园区、种植芒果、咖啡种植加工厂、蔬菜基地、集中养殖等产业项目的建设,为了能够确保每一户搬迁家庭至少有一个就业岗位,各安置点的工作人员进行了详细的摸排。
据统计,泸水市已经累计实现建档立卡搬迁群众转移就业12472人,为打赢最后的脱贫攻坚战打下坚实基础。
如今,搬到新家的贵生子,儿子儿媳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打工,每个月能有4000多块钱的收入,贵生子平常除了在家照顾小孙子外,偶尔还会回老家,因为家里还有30只羊。他和几户村民约定好,轮流回去照顾家里的牲畜,直到把它们都卖出去。
如今,在泸水市,易地扶贫搬迁“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目标任务稳步实现。全市纳入易地搬迁的769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如期实现脱贫。
11月13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发布通知,经过县级申请、州市审核、省级核查和第三方实地评估检查、公示等程序,包括泸水市在内的9个县市已达到贫困县退出标准,符合贫困县退出条件,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拔穷根摘穷帽,离不开扶贫工作队、“背包工作队”这些扶贫一线人员艰辛的付出,也离不开贫困人群克服困难的努力,离不开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对于刚刚脱了贫的群众来说,搬出来、有学上、有工作,只是新起点。下一步,如何消除返贫隐患,如何不断巩固脱贫成果,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