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秒感受蒋正杨笔下的世界(视频制作:王倩)
央广网深圳10月3日消息(记者 王雪薇)朦胧模糊的乡野、线条清晰的城市系列,两种不同主题、画风迥异的作品,却同时出现在一位画家的个人作品展上。
这便是蒋正杨,一位从湘楚大地远赴他乡的女孩,一位学习建筑设计出身的青年水彩画家。
9月29日,“记忆深处——蒋正杨水彩作品展”在深圳美术馆开幕,展出了从2018年至今的新作近百余幅,展览将持续到10月11日。
在她的笔下,不受传统水彩技法的窠臼,也不愿束缚在过往的风格中,不断改变、在探索中突破。从“写给自然的诗”到“乡愁”,再到此次更加包容的“记忆深处”,每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既伴随着熟悉的元素,又带着预想之外的新意。
首度鹏城开展
乡愁依然如故
“好久不见。”时隔一年半再次遇到蒋正杨,依旧是过肩的蓬松长发,依旧是近乎及地的长裙,有些风格或许已化为习惯,甚至是个人符号,正如此次个展的“乡愁”主题。
在席慕蓉的诗里,家乡是“一种模糊的张望”,乡愁是“一颗没有年龄的树,永远不会老去”。对乡愁模糊性和永恒性的把握,蒋正杨有着独到的理解。
此外,在中国水彩画艺委会名誉主任黄铁山的眼中,蒋正杨的乡愁主题都是在灰色调里面的微调,准确地把握了乡愁悲情的特性,“它不是明快的、高调的,而是灰色的、低沉的,带着一层淡淡的哀伤”。
展出作品《这是昏黄烟雾中的全貌》
对一个出生在大城市的80后女孩来说,为何会独独青睐乡愁?
这或许与蒋正杨的个人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8岁离开湖南前往上海求学,此后又远赴意大利继续深造。
“故乡之于我,馈赠的温暖和力量,一直陪伴着离开它的日子,而每一次归来又都被熟悉而陌生的山峦树木、天空河流紧紧拥抱与安慰。”在她的意识里,乡愁更多的是用来治疗在异乡的思念。
展出作品《在光里也在黑暗里》
细看蒋正杨此次展出的乡愁主题作品,呈现出的景象万千,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有时甚至只有片片色彩、连轮廓都隐而不见,在湖南省画院青年评论家李辉武看来,她的画里鲜有人影,却处处充满了人的气息——
“那侗寨里的片片房舍,那古城中的斑驳石阶,那田野上的树影婆娑,带给人的感觉除了如泣如诉的岁月悲怆,还有‘我走过’‘我踏过’‘我躺过’的生命体验感。”
更耐人寻味的是,蒋正杨首次将个展从湖南移师外地,即选择了中国最大的移民城市——深圳。
在这个经济高度繁荣的大都市,无数人背井离乡靠着智慧与汗水改写了命运,但与之为伴的则是失而不可得的浓浓乡愁。
“都市的时光像上紧的发条,头也不回向前走着,从未停下脚步,快得喘不过气来。”蒋正杨对乡愁的理解,也道出了无数异乡人的心境。
导入现代元素
赋予乡愁更多内涵
事实上,在差不多两年前,蒋正杨曾在家乡湖南长沙举办了个人水彩画展“记忆深处的乡愁——湖湘建筑风景写生”。
此次深圳的个展也命名为“记忆深处”,但却少了“乡愁”,并非她有意要淡化这一主题,而是融入了更为丰富的内容。
展出作品《出口.2》
线条清晰的大楼出口、生动明快的游乐场、甚至安装在角落的摄像头……诸多当代元素的出现,让人有点颇感意外。
谈及这样的转变,蒋正杨表示,是源于一个突然的契机:“我不受传统水彩画限制,一直在不断拓宽我的创作手法和创作主题。”
如何拓宽自己的风格和题材?在尝试之后,她发现现代构成主题的作品,可以表达对于绘画和生活之外的更多思考,在这些新作里,她甚至还用到了丙烯材料和油画棒。
“在技法上,我一直在往前走,不断尝试各种组合,构图和色彩跟以前有了很大区别。”蒋正杨表示,与以前小幅作品相比,现在正在尝试大幅创作,还有很多形式上的多元化尝试。“新系列还不是很成熟,在今后的创作中,这两个系列创作会继续同时进行。”
展出作品《游乐园.1》
对于蒋正杨的这种大胆探索,多位艺术界专家学者给予了高度认可。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水彩画艺委会副主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梁宇指出:“我们看到她的作品从水分、时间到色彩的娴熟把握能力,尤其这几个作品导入了现代的观念,表达了她对水彩画的一种重新的认识、重新的解构,体现了与时俱进的观念。”
中国美协理事、湖南省美协副主席、湖南省画院院长旷小津认为,正是因为蒋正杨的建筑设计背景,让她的创作探索更加多元化,有了更多可能:“这批作品展现出当代生活底蕴和文化传统血脉的双重特性,具备了新时代的气息和艺术语言的当代性,是她创作方向的一个转型。这种转型更加自信,也更加自主和自觉。”
作为蒋正杨的老师,湖南省美协副主席、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飞虎,此次也专程赶来参加展览开幕式,并对这种探索精神寄予肯定。“从作品的内容看,她扩张了从乡村到城市的这种记忆深处的空间构图,并且从传统水彩画技法的探索上、在新的构图语言上有了新的突破,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蒋正杨在深圳美术馆外的留影(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感恩这一切,深圳下次见。”3日,动身离开深圳前夕,蒋正杨在朋友圈留下了一句简单的“告白”。对她来说,水彩道路是迷人而寂寞的,但同时也给了她不断前行、找寻自我的力量。
2017年,她在个展“写给自然的诗”上,感慨“有时候我会问自己画画是为什么”;时隔三年,言语间多了更多自信与确定性,“我会一直在这条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