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连云港海州五大宫调:老曲“淬火”发新声

时间:2020-07-15 12:10 来源: 新闻联播 > 娱乐新闻 >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城市变得有些安静。行走在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区的大街小巷,偶尔从居民楼里传来咿咿呀呀的小曲,行腔优美,韵味悠长,仿佛触动了岁月深处的斑驳记忆。

这悠长的小调就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老的“诸宫调”遗存——江苏连云港海州五大宫调。

在经历500余年岁月的洗礼后,海州五大宫调走进了新时代。而且老曲并未因时光流逝而被淡忘,相反,古老的传统曲目“淬火”发出了新声。

非遗古韵 有声有色

江苏连云港古称“海州”,是我国农耕文明、海洋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着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海州五大宫调亦称“海州牌子曲”,属于元散曲“曲唱”的遗续,是清代中后期由盐商从扬州及两淮一带带入海州及其周边沿海产盐区的民间曲艺音乐。

“‘五大宫调’是以‘软平’‘叠落’‘鹂调’‘南调’‘波扬’为基本腔调的一种用曲牌来演唱的艺术形式。”在“五大宫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刘长兰家里,老人拿起碗、碟、筷娴熟地演奏起来。字少腔多、一唱三叹……在刘长兰的吟唱中,飘逸婉转的声韵让记者心旷神怡,沉浸回味。清脆有力的碟琴,韵味十足的声腔,借着古老的旋律,仿佛穿越回了昔日商贾云集的海州。

“海州‘五大宫调’伴奏乐器有二胡、琵琶、三弦等,其中尤以‘杯琴’和‘碟琴’最具特色。”刘长兰介绍,竹筷敲击瓷盘以及酒盅击出的“花点”节奏与丝竹乐声相庇,形成了海州“五大宫调”独特的伴奏风格。

2006年5月,海州五大宫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2月,原文化部授予刘长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让这一历史悠久、神秘瑰丽的古调有了更广阔的舞台,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这块文化瑰宝传承下去。”81岁的刘长兰说,非遗传承并非她一个人的功劳,早在上世纪80年代,海州五大宫调濒临失传,连云港市有关部门的同志找到她,请她将熟记于心的曲调录制成磁带,然后请专人翻成曲谱并填词,将古老的艺术保存了下来。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熟悉、喜爱海州五大宫调,刘长兰成立了小曲堂。“五大宫调爱好者有空就会来这里切磋技艺,还吸引了一些学生在课余时间专门过来聆听学习。海州五大宫调早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虽然已经唱了60多年,但只要还能唱,我会一直唱下去,让更多年轻人接受它、喜爱它。”刘长兰说。

传承百年 融入生活

2016年8月,应中央电视台《叮咯咙咚呛》节目组邀请,刘长兰带领6名海州五大宫调爱好者走进央视。节目录制现场,刘长兰等人手挽手走向舞台中央,在偌大的音乐厅内,以清雅娴熟、温婉细腻的唱调征服了现场观众。

“为了这一刻,我等了60年!”刘长兰说。18岁那年,她师从钱乐山老师学艺,“老师嘱咐我,海州五大宫调虽然演唱难度高、唱词难记,但却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要认真学,并把它发扬光大。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中”。

“这些年,刘老师除了每周在小曲堂教唱课程外,还带领我们参加街道、社区的各类晚会,极大提高了海州五大宫调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刘长兰的徒弟朱开兰说,在老师的影响下,海州五大宫调民间小曲堂、传承基地已达到16个,自发学习海州五大宫调的市民越来越多,不少大、中、小学生也加入到了学唱队伍中来。

“聆听了爷爷奶奶的演唱之后,我越来越喜欢这项本土艺术了,希望长大后,我能成为海州五大宫调的传承人。”在观看了五大宫调传承人表演之后,连云港海州实验小学学生曹慧写下了这样的日记。

“近几年,教授学生唱五大宫调已成为连云港市中小学校的一项重要内容。海州区所属22所中小学校3万余人,自2010年开始传唱五大宫调。”连云港市海州区文旅局副局长张敏告诉记者,目前,连云港海州区新浦中学、海州区新海小学已将五大宫调作为校本课程引入课堂,数千名学生正在学唱。连云港师专还成立了海州五大宫调艺术团,并将其列入乡土教材,多次举办专场演唱会,在高校学生中引起热烈反响。

人才为宝 创新致远

“经典本看了又看,算术题算了又算;大书包越背越重,钢笔尖越磨越短;电视机不准再看哎,只因是毕业班;作业多不停地写哎,毕业考试只剩几天……”学唱根据海州五大宫调传统曲目《俏豆丹上花轿》改编成的《毕业班》,在因新冠肺炎疫情停学的时间里,成了海州实验小学学生的“寒假作业”。悠扬的曲调加上朗朗上口的歌词,很快让小学生们喜欢上了“新版”宫调。

“由于海州五大宫调多以民间自娱自乐形式演唱,很少新编曲目,同时,内容大多反映封建社会各阶层人士不得志的情绪,不适合中小学生习唱,使得这一非遗项目的提升和发展受到很大限制。”连云港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徐洪绕说,要让海州五大宫调“活”起来,重现艺术光辉,就需要对曲调、曲牌的艺术表现形式加以创新。

“我们学校组织音乐老师,根据传统五大宫调的曲调改编曲目,引导学生进行改编,传播效果非常好。”海州实验小学副校长彭庆兵说,在教唱《草虫》时,当学生唱会了曲调后,老师便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根据《草虫》的曲调进行二度创作,重新填词。原曲里的知了、蚂蚱等昆虫变成了蜜蜂、蜻蜓、花蝴蝶……

据了解,海州五大宫调在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连云港文旅部门就立即组建了保护传承工作班子,建立保护工作机制,以项目的整体保护为前提,摸索出由“一团、九堂、多点”相结合的传承体系。

“把传承人当作无价之宝,才有可能留住‘非遗’这个无价之宝。”连云港市海州区文旅局局长桑爱越说,连云港实施乡土人才“智富”行动,先后出台“非遗传承人表彰”等多项优惠政策,每年评选出10个非遗传承基地补助10万元。

师徒的传承、学校的推广、政府的保护,“淬火”后的海州五大宫调得到了越来越多市民的认可和唱诵,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如今已成为市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声明:本网站部分信息转载网络,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