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课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如何改变过去学生心目中生硬枯燥的印象,这几年各高校不断下功夫、做文章,尤其是教育部把2017年确定为“思政课教学质量年”以来,课堂上的变化更加明显。
这是华东理工大学的一堂“形势与政策”思政课,如果在前两年,谁都不相信它现在的火爆程度。下学期的思政专题课程,很多都是被秒抢。
很多同学说,之所以爱上这门课,首先是形式活,手机扫码答题,分享自己观点,老师通过app实时掌握学生需求,随时解答和组织讨论,更重要的是内容也活,学校根据学生反馈和大数据统计,把教学要求编组成36个课程单元,由学生自选12个感兴趣的主题。
必修课力求生动灵活,选修课更要接地气才有吸引力。上海各高校都开设了命名为“中国系列”的特色课程,这是上海大学的一堂“国歌如何一路走来”,由社会学和音乐两个专业的教授共同主讲,思政课老师穿插主持,这样的团队授课被学校称为项链模式。无论是大国方略、经国济民还是时代音画、创新人生,同一个主题,通过各领域名家大咖的接力式讲解,宽度、深度和厚度都得到拓展。
在上海,高校正在打造的大思政课程体系,除了必修课和选修课,第三个重要环节就是把思想教育融入专业课。在上海中医药大学,人体解剖的第一课,是师生共同分享遗体捐献者的遗言。
在同济大学,一门《城市阅读》课程人气越来越高,老师告诉大家,学建筑,不能只会画图纸,更要读懂民族的历史、城市的文化。这门被称为有温度的专业课,不仅在校同学踊跃,还引来不少“旁听生”。
和上海一样,目前各地高校积极从课程改革、体系建设、人才扶持等环节,积极提升思政课的活力和吸引力。2017年,教育部首次开展了覆盖2000多所高校的地毯式调研,3000节思政课走访和30000份问卷显示,学生在思政课上很有收获和比较有收获的比例超过90%。
下面请看详细内容…上一篇:汇聚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磅礴伟力——2017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综述 | 下一篇:【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绘制“三农”发展新蓝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