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地处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新疆阿克苏,32年励精图治,把风沙黄、天空灰变成了森林绿、苹果红,亘古荒原上的色彩之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再添一个鲜活的例证。生态文明建设中堪当典范的阿克苏实践,不仅创造了戈壁变绿洲的生态奇迹,也开辟了一条从贫瘠走向富饶的康庄大道。
金秋10月,阿克苏进入一年中色彩最斑斓、果香最浓郁的季节。这两天,第五届新疆特色果品交易会正在阿克苏举行,按捺不住丰收喜悦的果农们,为了吸引中外客商的目光,干脆带上自家的宝贝走上红毯秀一把。
与收成在手的乡亲们不同,吐孙·麦麦提家种的冰糖心苹果,还有一个月才能成熟。好饭不怕晚,在果香满园的树荫里待客饮茶、含饴弄孙,麦麦提心满意足。
今天的阿克苏,已形成环塔里木盆地450万亩优质果品生产基地,林果种植面积占全疆林果总面积的四分之一。预计今年林果总产量有望超过235万吨,农民林果收入将占到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
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时光倒退32年,这里还是寸草难生的戈壁荒滩。由于地处中国最大沙漠边缘,阿克苏的生态环境极其脆弱,20世纪80年代,阿克苏人一年当中有近1/4的时间在沙尘天气中度过。更让人绝望的是,沙漠距离城区只有6公里,还在以每年5米的速度不断逼近。
柯柯牙,阿克苏城东的一块风口高台地,与阿克苏城区落差有二十多米。每到风季,黄沙遮天蔽日不说,往往一夜就可以摧毁数万亩农作物。
1986年,刚刚上任不久的地委书记颉富平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阿克苏地委、行署决定:在风沙策源地柯柯牙引水、平地、灌沟、治碱、植树,挡住风沙,修复生态。柯柯牙绿化工程由此拉开序幕。
在这片干旱少雨、寸草不生的荒蛮之地植树造林谈何容易!
不断反思,不断修正。奠基修路,路有了;挖渠引水,水来了。随着一个个难题被攻克,柯柯牙绿化工程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效果,一期工程2万亩,苗木成活率高达87.5%。
1987年,卫星报道显示,中国西北部的荒漠地带忽然出现了一抹绿色。此后30年,历经五期绿化工程,这抹绿色以几何级数不断膨胀,最终变成了这条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4公里的“绿色长城”。周密规划之下,115.3万亩人工林海中,防风林、经济林、景观林比肩而立,根据土质的差异,实行乔灌草花果藤一起上,一天比一天丰盈的绿色屏障,既挡住了风沙,改善了生态,也结出了硕果。期间,阿克苏成了国家园林绿化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更被联合国评为“全球500佳境”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阿克苏加快打造生态治理先行区的脚步,继阿克苏河、渭干河两个百万亩生态治理工程之后,今年再启动空台里克区域115万亩荒漠造林工程。
阿克苏历任主政者在实践中摸索出的坚持党政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群众主体的荒漠治理模式随着新时代的到来迸发出不竭的动力。
下面请看详细内容…上一篇:李克强离京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理事会第十七次会议并正式访问塔吉克斯坦和荷兰 出席第十二届亚欧首脑会议并对比利时进行工作访问 | 下一篇:强热带风暴登陆印度东部海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