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十三五”:我的收获与转变】以文化人,绘就幸福长卷

时间:2020-11-30 12:05 来源: 新闻联播 > 热点新闻 >
 

央视网消息:文化是社会的风向标、晴雨表,它记录着百姓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也反映了时代的微观切面与宏大气象。

“十三五”时期,我国文化事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丰盛的精神大餐。具体到我们的生活中,是书屋、基层文化中心等文化设施的日益完善,影视、戏剧、文学等领域精品频现,文博创意走进寻常百姓生活,历史文化“活”了起来……

用书香打造乡村“风景线”

宽敞明亮的屋子里,靠墙摆放着一排排书籍,旁边还有一台电子书借阅机,一些绿植生机盎然,中间散坐着一些静心看书的人。这不是城市里的图书馆,而是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凤山乡东河村的“农家书屋”。

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凤山乡东河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的“农家书屋”(央视网记者 郑芳 摄)

随着文化、电商的发展和创新创业热潮的涌动,东河村的“农家书屋”不仅成了信息资源的集散地、当地土特产品的展示厅,更是村里大人、孩子探求知识的精神家园。

为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安远县创造性地在农村设置“农家书屋”,并通过移动终端将电商培训信息送达每个“农家书屋”。村民走进“农家书屋”,不仅可以汲取知识,还能了解如何通过电商销售自家的农产品。

有了“农家书屋”,当地喜欢看书的人多了,聚集打牌、搞封建迷信的人少了,追求上进、返乡创业的人也多了。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扶持下,安远县已建成了覆盖县、乡、村的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在18个乡镇建设了基层综合文化站,在151个村设置了“农家书屋”。

书香满屋,硕果累累。由安远及赣南,“农家书屋”不仅为群众的精神生活增添了一道亮丽的知识“风景线”,更为当地脱贫攻坚、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家门口的“文化驿站”

阅览室里三五成群,或挥毫泼墨,或读书看报,好不惬意!这幅画面,是上海市杨浦区辽源花苑居民在社区睦邻中心的日常情景。

2020年9月23日,在上海市杨浦区辽源西路的睦邻中心里,社区居民正挥毫泼墨。(央视网记者 郑芳 摄)

辽源西路的睦邻中心建成于2016年,并于2018年进行了升级改造。升级后的睦邻中心设有邻里坊、律动坊、健康坊、党建驿站等空间,为居民提供文化体育、休闲娱乐、婴幼儿教育、养生保健等全方位服务。

睦邻中心项目启动时,居民陈秀莉曾因为改造工程要关闭她们出行的小门而坚决反对。经过街道工作人员再三做工作,陈阿姨才同意关闭小门。

如今,看到小区里浓郁的文化氛围、优美的环境,再看看睦邻中心配备的设施、服务,以及邻居们在睦邻中心或陶冶情操、或休闲娱乐、或锻炼身体的幸福状态,陈阿姨开心又激动。“现在我们参加社会活动的积极性更高了”,陈阿姨兴高采烈,直言自己的生活越来越舒心。

辽源花苑居民所享受的文化便利,正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截至2020年6月,我国共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6万个,覆盖率超过95%。为群众打造家门口的“文化驿站”,将“文化大餐”送到居民身边……这五年,文化领域向亿万群众释放了太多获得感、幸福感。

让历史文化“活”起来

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故宫博物院内大展不断。《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等精彩大展吸引了数以万计的观众从各地涌向紫禁城“打卡”参观。

最近几年,故宫博物院仿佛打开了红色高墙,越来越贴近百姓。

2016年,一部只有三集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让故宫大“火”了一把。这次“火”,让故宫与年轻人贴得更近。

此后,故宫在“走红”的路上一发不可收拾。对公众开放的区域越来越大,推出以文物为原型或带有文物元素的文创产品,参与录制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举办“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动……故宫刷新着人们对它的认知,也让历史与传统文化走进人们心里、走进人们生活中。

2019年2月19日,故宫“紫禁城上元之夜”为群众送上一场文化盛宴。(图片来源:故宫出版社官方账号“紫禁城”)

像故宫博物院这样“开门”创新的实践还有很多。国家博物馆在线创造“云看展”“云直播”等云游览模式;敦煌研究院推出服饰秀、沉浸式体验展;上海图书馆推出免费电子书单、微讲座等系列资源合集;成都市文化馆利用慕课功能开展线上培训,手机摄影、中国山水画、藏族舞等精品课程的学习名额很快被一抢而空……

这些创新实践,盘“活”了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也以丰厚的历史文化滋养了全社会。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十三五”期间,我国文化事业蓬勃兴盛,中华优秀文化更具生机活力、更加深入人心,不断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夯实了我们的文化自信。(文/郑芳 校对/姜成)

声明:本网站部分信息转载网络,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