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玛干腹地矗起“沙漠新村”

时间:2020-12-01 12:10 来源: 新闻联播 > 热点新闻 >
 

达里雅布依村易地扶贫搬迁点航拍图。人民网 高亚永摄

一排排青灰色的二层小楼错落有致,一条条笔直的街道干净宽敞,小河清澈,柏油路长,孩童追逐打闹的嬉笑声回荡在耳旁……这里是达里雅布依,一个被称作“最后的沙漠部落”的地方。从原始到现代,仿佛发生在一夜之间;易地搬迁,让这里的人们过上了“从来没想过”的生活。

搬迁前,300多户村民在新疆于田县城以北250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世代沿河而居。但荒漠化让克里雅河逐渐干涸,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现实问题愈发突出。仅仅在几年前,这里80%的人们还处于贫困线以下,过着缺水、少电、不通电话的生活。

“达里雅布依乡只有一个行政村——达里雅布依村,全村364户1404人,其中贫困户289户1133人,贫困发生率近80%。”达里雅布依乡党委副书记、扶贫专职书记王芳介绍说,由于自然资源条件的限制,“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根本达不到,易地搬迁是唯一的出路。

前往达里雅布依村的沙漠公路。人民网 高亚永摄

2017年和2019年,达里雅布依村先后进行了两轮搬迁。2019年9月27日,最后一批114户村民离开沙漠腹地,搬至距县城91公里的易地扶贫安置点。至此,新疆“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部完成,16.94万人喜迁新居。

“以前,骑着毛驴到县城要8天,所以一年只买一次衣服。”今年56岁的买色地克·阿不都力木回忆起往事,嘴角带出一丝苦涩,“住笆子房,喝苦咸水,一直到2002年,才通了光伏电,每天只能提供几小时照明,对于外界一无所知,过着近乎原始的生活。”

说起如今,买色地克双眼放光,“房子冬暖夏凉,干净的厕所,敞亮的客厅,喝上了自来水、用上了大网电、接入了天然气、网络信号全覆盖,以前没有见过的电器也用上了……这是从来没有想过的生活!”搬到新家后,年过半百的买色地克实现了人生的许多第一次:第一次买了手机,第一次用视频通话,第一次用上了电饭煲、洗衣机,第一次用上了抽水马桶……

买色地克夫妇讲述搬迁后的故事。人民网 杨睿摄

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达里雅布依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起了新学校、卫生室,全村417名在校学生无人辍学,贫困人口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100%全覆盖。

“以前我们只能给村民看一些简单的病,稍重的病就得到县里去。那时由于村民居住分散,巡诊一次需要10天。”村医再娜普罕·斯迪克说,如今这些情况都得到改变。

搬得出,稳得住,还要能就业。达里雅布依村根据实际情况,围绕“七个一批”,制定了符合该村的脱贫攻坚巩固提升措施。

达里雅布依的村民有种植红柳大芸的习惯,通过和帮扶单位对接,村里为153户易地搬迁户每户发放1公斤大芸种子,按照目前市场价,持续收益5年,每年可增收4000到5000元。

除此之外,达里雅布依村还成立了养羊合作社,共计为143户易地搬迁安置点贫困户发放扶贫羊6213只,村民以羊入股,合作社每年分红。目前,全村存栏29600只羊,户均达到100只。

“村民从养殖业解脱出来,可以通过外出就业再增加一份收入。”王芳说,目前搬迁点有劳动力422人,其中疆外就业29人,疆内县外就业47人,就近就业346人,实现一户至少一人稳定就业。

库瓦汗·买吐送和女儿在新家门前合影。人民网 杨睿摄

搬离的老村也没有被废弃,除了养羊合作社的人员继续留守外,针对达里雅布依乡独特的沙漠人文景观,积极发展旅游业。2019年,达里雅布依乡争取援疆资金80万,改造民宿50套,旅游合作社带动50户稳定就业,户年增加收入16000元。库瓦汗·买吐送在新村开了个餐厅,旺季的时候每天能接待100多名游客,平均每个月能收入2000多元,再加上养羊和种植大芸的收入,今年预计能收入9万多元。

四面环沙的达里雅布依村,依靠沙漠人文景观,吃上了“旅游饭”。人民网 高亚永摄

“如果说通过转移就业、种植红柳大芸、养殖和田羊达到脱贫的目的,那么发展乡村旅游就是为了增加村民收入,奔向小康生活。”王芳说,达里雅布依村人均收入已从2014年的3200元提升至9136元,287户贫困户均已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

“没有搬出来之前,一年收入不到2万。如今两个儿子就业了,我在家养了200多只羊,妻子在旅游合作社上班,预计今年收入能达到9万元。”临走时,买色地克给记者算起了增收账,脸上绽放出幸福的笑容,“好日子,才刚刚开始呢!”

声明:本网站部分信息转载网络,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