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央视网年度教育盛典“云生态·话未来”12月8日下午在北京举行。众多嘉宾莅临活动现场,一起探索教育新生态,把脉未来教育发展新态势。西南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永强出席本次盛典并发表题为《建设新文科 引领新财经 加快培养新时代财经领域卓越人才》的主题演讲。
演讲全文如下:
尊敬的天保部长,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朋友们,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参加“云生态·话未来”高质量发展教育论坛,古人有在冬天围炉论道的传统,今天我们共聚北京,碰撞智慧,共谋发展,共筑未来。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提供人才红利,是我们面向未来必须思考的重大问题。下面我汇报三点思考。
一、建设新文科关键在交叉
11月3日,教育部主办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吹响了加快建设新文科的号角。在话语体系上,我们可以发现从西方话语体系转向了中国话语体系,在内容上,我们从纯文科转向了文理工交叉,在功能上,从探讨人文社科的规律转向社会价值观的塑造,为社会提供思想和价值引领,形成国家软实力。在方法论上,运用现代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特别是应用算法,模拟和机器学习等,彰显新文科的科学性。
11月2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交叉科学部正式宣告成立,这是自2009年医学科学部成立之后,时隔11年,再次成立新的科学部门,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指出,学科交叉是学科发展的必然,交叉科学部成立正逢其时,是加速科学创新的重要驱动力,自然科学在学科交叉方面一直走在文科的前面。
交叉学科在文科也是大势所趋,虽说坚守原有学科边界仍可探究,但是文学某些研究领域自身就是学科交叉的结果。例如,行为经济学就是交叉形成的。一些文科研究问题,虽有初步研究结论,但革命性突破仍有待借助其他学科,才能有新的重大突破。族群起源研究以往根据文献取得了一些成绩,采用学科交叉方法能深入推进研究,利用比较语言学和语音学方法,可以大概了解一个族群的分布范围和迁徙路径,更进一步,如果利用分子生物学基因测定方法,族群起源与变迁研究会变得更加清晰可靠。
学科交叉催生新知识和新学科,再引用钱教授所举的例子,印象中,考古学是在野外挖掘,靠一把铲子,几本图书,但是考古学方法只能回答一些有限的问题,有一些问题我们仍在猜测,仍不明白。如果我们引进理工科的手段进行研究,比如同位素检测,比如花粉测定等先进办法,就可以得出更深入的考古成果。史学、社会学交叉融合形成社会史,与经济融合形成经济史等,获得新知识,推动纵深发展。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社会行为与经济学部在发布的学科发展报告中指出,未来十年,学术研究特点是跨学科、强合作,问题驱动,这几个特点都指向了学科交叉融合。跨学科,强合作几乎就是交叉融合的同义词。而问题驱动是倒逼交叉融合,因为没有哪个问题是单一学科的问题,必须打破学科壁垒,综合分析,协同施策,方能解决问题,这是我跟大家汇报的第一个方面的内容。
第二个方面的内容,引领新财经,核心是融合。
在新经济、新科技的影响下,财经理论的方法,研究范式加速演进,引发深层次的变革,催生新财经。相对于传统财经而言,新财经是新时代人类经济活动所呈现出的新产业、新业态、新规律的统称,研究范式、研究方法运用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与金融的深度融合,拓展了学科视野,促进了交叉融合。现代科技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加速渗透,深刻影响传统财经学科的版图,同时也弥补了传统财经学科在解释力、预测力等方面的短板。
聚焦新财经人才培养,我认为做好融合育人是关键,核心要注意智能化、融通化、集群化三个趋势。
1.智能化。
工业化的核心是生产出了会劳动的机器,智能化核心是创造出会学习的机器,从数据的角度看,信息化主要是产生和整合数据。大数据是智能化的初级阶段,能帮助我们进行对经验的挖掘,而智能化的核心是创造,自我学习。智能化在模拟未来,智能化技术是精准教学的基础,在全面进入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学习行为数据,洞悉学习状态习惯,生成个性化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推进教学资源投入,精准判定学习者问题,进而对教学行为进行精准干预与优化。
教学的内容,方法和环境要体现智能化的要求,学习的内容有智能化的个性推送,学习方案和效果可以智能分析和优化,智能化管理要确保人人、处处、时时的“泛在学习”。
2.融通化。
学科交叉和跨学科整合,成为推动学科建设的重要手段,新财经呈现出鲜明的交叉融通特征,要做到四个融通:中西融通,人文与社科融通,文理工医融通,知行融通,纸上得来终觉浅,王阳明说知者行之始。
3.集群化。
各校都很注重学术人才体系建设,选择学科群建设方案非常重要,交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思维复合、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教师应该是学生思维的启迪者,教学本质正在悄然改变,不仅有知识传递,能力培养,还有价值观的培育塑造。如果不是对学生思维的认知精准干预,知识就是从书本到黑板,从黑板到笔记本的机械传递,绕开了师生的思考,最终将成为毫无意义的走马观花。
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应该是带有智慧补足和灵魂关怀的行为,教师传授的内容并不是机器那样的死知识,而应该包含教师的智慧加工和情感渗透,是鲜活的,是生动的。
我汇报的第三个内容,培养时代信任,重点在创新。
创新是五大发展之首,也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丘吉尔说欲求新则求变,欲求完美求常变。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不断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管理方式、学习方式,使未来的教育呈现生活化、生命化、个体化的特征,唯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发展变化的步伐。探索打造“四跨”式人才培养新模式,四跨是跨学科、跨学校、跨学制、跨课堂,五育融合,通专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
1.跨学科布局。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以智能+和物联网+改变传统专业,面对区域产业发展要求,布局新专业。
2018年以来学校新增数据科学,大数据技术等新专业,设立金融+X,会计大数据等八个实验班,学校经济学专业入选国家首批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2.跨学校协同。我们联合学士学位项目共同培养金融科技高端创新人才,在全国应该还是首次尝试。联合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组建通识教育联盟,学生互换,学生互认等,力争跨校、跨区,协同育人。
3.跨学制度贯通。提高不同学段的适应性、协调性。
4.跨课堂拓展。促进学科竞赛课程化和课程实践化,打造成都八零国际大赛(音)等赛事,勤学,勤练,有机结合。
五育融合、通专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坚持立德树人,以德铸魂,以智增才,以体增智,育心,以美育人。
坚持价值塑造,知识传递,能力培养深度融合,实现全周期通识教育,所有专业课程明确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内容环节。
坚持科教融合,将科研项目转化为人才培养项目,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育人成果,明确十年开展五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引导学生在祖国大地上成长成才。
坚持产教融合,把鲜活的产业实践有机引入课堂,以资本、技术、师资、平台等投入,大力推动行业精英上课程,上讲台,当导师,带学生。
朋友们,未来已来,我们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科交叉促进新文科建设,以交叉融合引领新财经人才培养,以创新改革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