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中国大地,培养新时代有理想、有担当、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化人才

时间:2020-12-09 12:18 来源: 新闻联播 > 热点新闻 >
 

2020央视网年度教育盛典“云生态·话未来”今日下午在北京举行。众多嘉宾莅临活动现场,一起探索教育新生态,把脉未来教育发展新态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金融学一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吴晓求出席本次盛典并发表题为《扎根中国大地,培养新时代有理想、有担当、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化人才》的主题演讲。

演讲全文如下:

教育是国家强盛的基础。教育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石,“教育强国家强,教育盛国家盛”这不是口号,这是实实在在的。

回望过去40多年的改革开放,会发现教育、人才在其中的重要性。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邓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历史性讲话,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四十多年来,中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已经整体上进入到小康社会。

1978年,中国的人均GDP只有100美元多一点,到2020年显然要超过1万美元。从人均GDP100多美元到今天的10000多美元,这是人类社会的奇迹,也是中国为人类社会做出的巨大贡献。

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坚持了改革开放,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其中,不可忽视的就是中国高等教育对中国实现小康社会的巨大贡献。

很多人以是否获得诺贝尔奖为标准来评价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我不认为这是全面的、准确的、正确的。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过去40多年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人才,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还有公务员,还有每一个行业的建设者,这里面贡献巨大。

这40多年来培养的人才有几个特点:第一个是有国际视野。着眼于未来,它知道中国未来要走向何方,能把握未来的趋势。第二个是有担当精神。担当精神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的那三届,还有八十年代初的那几届尤为明显。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社会是思想大解放的年代,思想解放孕育了一批又一批今天社会上的精英,他们知道自己的责任,思想解放最重要的是能把握自己的责任,能够把自己的利益放得很小、很低,把社会的责任放得很高很高,所以那个时候有一个发自内心的口号,叫振兴中华。这可不是组织起来的,是发自内心的、自发的。到了今天,这一代人已经成了这个社会的中流砥柱。

我们的未来,从2020年到2035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描绘了2035年的远景、目标,就是要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中等发达国家,从全面小康的社会到中等发达国家,这是一个极其宏伟的目标。我作为一位研究经济和金融的教师,我认真读了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公报,以及关于“十四五”规划的建议和2035远景目标,最令我兴奋的是提出了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从经济指标来看,发达国家有一个单一指标,那就是人均GDP达到12400美元,这是OECD最低的门槛,当然它只是一个门槛,你要成为发达国家,那显然还要文化的、社会的、法律的、规则的、精神层面上的各种要求。

全世界被称为发达国家的有31个,当然有很多超过了12400美元,但是没有把它列为发达国家,是因为它其他方面不行。环境状况,是不是男女平等,如果男女都不平等你很难说这是个发达国家。如果环境很恶劣、治安很恶劣、秩序很混乱,不是个法治的国家,人均GDP再高也不是发达国家。基于文化、社会、法治各方面的要求非常高,总共才31个。而且我们还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现在1万多美元,按照这样一个要求,我计算到2035年,我们应该达到人均GDP接近2.5万美元的水平,这可能是用现在的标准来看,叫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指标。与此同时在人文、社会、环境、法治等各个方面,要全面推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包括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这都是在中等发达国家的内涵之列。

从今天到2035年还有15年的时间,这15年我们可能面对困难的复杂程度,也许要超过过去的40多年所出现的。因为今天的国际环境变得非常复杂,我们如何应对它?既要推动经济的发展,又要很好的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变化,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对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在从小康的水平奔向中等发达国家的过程中,我们要克服一个重大的陷阱,就叫“中等收入”陷阱。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就是一些新兴经济体和一些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很难跨越12400美元的那个门槛。或者说即使跨越了,由于种种因素,人才也好,科技也好,货币贬值也好,创新能力不足也好,又退回到中等收入国家,或者中上等收入国家,始终难以长期的停留在发达国家的行列,我们把这个现象称为“中等收入”陷阱,这是一种现象,而且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中国在“十四五”期间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为我们奔向中等发达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在“十四五”期间我们所必须要思考的。当然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大方向,中国唯有坚持改革开放才有奔向中等发达国家的机会;第二必须走市场经济的道路;第三要根据国内外情况的变化调整一些经济发展的战略,比如说双循环发展战略,我们要推动内需,推动经济发展,通过内需的增长推动经济发展,那中国居民收入水平就要提高。

与此同时,中国的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与发达国家相匹配的人才、高质量的人才。这里面非常重要的是它的科技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一定要有,思想一定不能受到束缚,一旦受到束缚创新能力会大幅度下降。很多国家,“中等收入”陷阱的核心是创新能力下降,高等教育不能为发达国家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所以衰退了,所以回来了。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肩负着时代的责任、历史的使命,他们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他们要有与时代前行的科技能力,他们要有与时代前行的担当精神,像这些都是未来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责任。

我们现在所做的一系列的改革都在朝着这个方向走。谢谢大家。

声明:本网站部分信息转载网络,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