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患有尿毒症,曾经命在旦夕,身边却没有一个我的血亲。”近日,上海67岁的林德民(化名)老人立下遗嘱,将自己的房产和所有存款共计价值数百万元都留给好友,却未计划留给子女,他称和唯一的女儿已经8年未联系。北京青年报记者12月18日从中华遗嘱库上海第二登记中心了解到,近几年将财产部分或者完全不留给子女的现象呈上升趋势。
将数百万遗产留给“救命恩人”
5年来,一个想法时时萦绕在林德民的脑海中,那就是将自己的全部遗产留给一位好友,他一直称这位好友是自己的救命恩人。
67岁的林德民是一名医生,同时也是一位尿毒症病人,生病的这些年,林德民遭遇过很多“生死时刻”,躺在医院里,身边没有一个与自己有血缘的亲人,只有一位“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的朋友在照顾他。他说:“帮助我,抢救我,让我渡过这一关的人,他就是我的亲人,某种程度上也就是我的救命恩人,我也就是报恩啊。”
林德民经历过多次病危,他也很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已经退休的他被医院返聘,现在他周二、周四、周六要去做透析,周三和周五还要去医院坐半天班。
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林德民也开始筹备自己的遗产问题,但因为他唯一的女儿人在国外,和他已经8年未联系,他就萌生了想要将所有遗产——一套在上海的房产和些许存款,全部留给这些年来一直帮助他的朋友。
女儿唯一一次联系是“打错电话”
林德民离异后,觉得和自己最亲的亲人就是女儿。谈到为什么不愿意将遗产留给自己唯一的女儿,他向北青报记者说:“我的小孩,我在她身上花费了巨大的精力,我亲自送她去瑞士留学,那几乎掏光了我的储蓄,但8年她都没有一个电话。”
林德民说,2014年女儿曾给他打过一次电话,这是8年来女儿唯一一次给他打电话,但接通后,女儿只说打错电话了。关于为何和女儿8年没有联系,林德民表示不愿意多说。
林德民说,一开始他的朋友并不打算接受这个关于遗产的提议。为了证明自己并不是一时兴起,他一直想立一份遗嘱,以具备法律效力的形式确认自己的心意。5年来,他联系过公证处,也咨询过律师,但因为法律和办理程序的问题,都没能依照他自己的愿望办理成功。
今年12月7日,林德民医生穿着洁白的衬衫、打着领带,外套是藏蓝色长款风衣,戴着同色贝雷帽,去中华遗嘱库上海第二登记中心领取遗嘱证,他说:“我对生死不畏惧,趁自己头脑比较清醒,还能走动,留下自己的遗愿。我把所有的东西,留给我最需要报答的人,我就心甘了,这个遗嘱立完,我一身轻松。对我的疾病来说,也有很大帮助,几乎等于我的一个重生。”?
延伸
将财产不完全留给子女的越来越多
《2019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显示,将财产不完全留给子女的遗嘱越来越多,但在全国范围,此类遗嘱仅占3%,在北上广等大城市比较常见。
谈及该现象的原因,中华遗嘱库上海第二登记中心工作人员称:“可能是因为老年人除了物质上的需求,更需要的还是心理上的安慰。子女对于父母的关心、陪伴还是很重要的。财产是老人自己的,应该老人自己做主。我们应该尊重老人的意愿。”
同时,遗嘱人立遗嘱的平均年龄一直在下降,2013年60岁到70岁立遗嘱的人数比例为27.92%,2018年则增长为44.20%。
工作人员表示,近些年来民众订立遗嘱的意识越来越强,就在12月初,就有三位相识60年、平均年龄87岁的闺蜜一起去遗嘱登记中心,她们在一个单位共事,又一起退休,还一直住在一个大院,如今又一起来订立遗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