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 何勤
伴随着科技发展,人工智能引发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将给我国就业带来持续、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人工智能技术进步下如何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成为“保民生”的重要议题。
一、选择“就业优先”的智能化转型发展模式
人工智能技术进步与前三次技术革命不同,对企业赋能、提质降本、效益培增效应更强,对人机互补乘数效应、劳动者能力增强和就业质量提升效果也更加明显。因此,要加快制定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新场景以及传统行业中快速落地应用的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激励政策,创造价值链相关方的利益共享,创造多方共赢的空间,减少新技术应用落地的阻碍。一方面通过落地应用倒逼技术创新,提高技术的可用性和易用性。另一方面通过落地应用推动产业智能化,带动扩大就业与就业质量提升,进而实现“智能产业化、产业智能化与就业扩大化”三螺旋上升。
在人工智能战略布局时,实行垂直全产业链集群发展以及水平相关产业链带动发展的“双元”发展模式,将就业作为优先级,建立矩阵式就业优先策略,一方面是垂直全产业链整体拉动就业,另一方面是水平方向相关产业推动就业。以智能驾驶行业为例,其产业链包括整车制造企业、大型互联网企业、小型智能驾驶创新创业企业、服务配套企业和公共部门。垂直方向上,可形成“整车制造大企业稳定就业+大型互联网企业吸纳就业+小型智能驾驶创新创业企业、服务配套企业、公共服务部门创造新就业”的垂直全产业链带动就业模式。水平方向上,可利用智能驾驶技术在其他产业的应用推动就业,如在农业、矿山、港口、城市交通等领域的应用将水平带动就业。
除此之外,支持人工智能在新基建、新场景及行业应用中新形态、新模式的涌现,如在新基建中人工智能基础数据产业基地创造的大量的数据标注师就业岗位;自动驾驶应用场景中出现的小型智能驾驶创新创业企业,包括核心传感器研发、芯片研发、关键算法研发、新兴造车企业等科技型创新企业、初创企业和新业态企业等。要鼓励这些新形态、新模式企业发展,打开就业新空间,提升就业张力。同时,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推动全球供应链的智能化转型,带动离岸外包就业、海归回潮就业。
二、激活国内消费市场,拓展国外新消费市场
就业是引致性需求,要扩大就业,就要通过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扩大,引致就业扩大。随着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人机交互、机器学习、知识图谱、生物特征识别、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等人工智能技术在产品中的应用,企业将会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出更多的新产品并创造出更多的智能服务,因此应尽快出台扩大人工智能产品及服务的消费政策,一是出台促进人工智能产业本身创造新产品和服务的政策。二是出台鼓励扩大人工智能带动产业产品及服务消费的政策,人工智能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将改变整个社会生态,在这个过程中将创造出大量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三是以重大人工智能新基建、落地应用新场景、更高水平开放新服务项目为抓手,创造新的需求,促进新消费引领品质新生活,培育新的智能就业形态和就业模式,带动多元投资,形成强大国内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市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智能社会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四是利用我国人工智能在应用领域的先发优势,创新出更多适应于国际消费市场的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制定人工智能技术、产品与服务出口鼓励政策,畅通和拓展国际市场。
三、创造“基于独特的人类技能”的扩展性工作
人工智能的优势是从大量数据,特别是非结构化数据中发现规律,帮助人类完成只需要简单思考就能做出决策的重复性、标准化工作。在程序可量化、可标准化的工作方面,人工智能比人类完成得更好。而人类具有思考、创造、沟通、情感交流、协作精神、好奇、热情、志同道合的驱动力等独特性,有情感、明善恶、懂美丑,更擅长从事对创造性要求高的工作。人工智能与人类各擅胜场,预计未来人工智能会迅速占领很多标准化领域,而人类将在各种差异化、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供应中寻觅到新的擅长领地。依据前述的人与机器的比较优势,未来人类可能扩展的“以人为本”的工作领域包括:对老年人、体弱者和精神病患者的护理类工作;基础教育和特殊教育类工作;服务于个性化需求的体验经济类工作;满足年轻人创意需要的手工艺、VR\MR游戏体验的创意经济类工作等,除此之外还产生了一些新的职业如数据标注师、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人工智能训练师、人工智能培训师、无人机装调工等,政府应抓紧制定激励政策鼓励社会创造“基于独特的人类技能”的扩展性工作。
四、鼓励智能化过程中的非标准化工作
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带来新的就业形态、组织形态和工作方式,非标准就业是吸收失业劳动者难以估量的领域,代表了劳动力的独创性和适应性。开发多种非标准化的灵活就业方式,以适当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劳动力市场弹性,以及满足不同劳动群体的就业需求。当前国际上受关注的灵活就业方式主要包括:非全日制就业、短期就业、派遣就业、季节性就业、待命就业、兼职就业、远程就业、承包就业、独立就业、自营就业以及家庭就业等。此外,为降低人工智能技术失业风险,缓解不平等,应选择引入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例如工作激励和就业援助,从而为低技能劳动力过剩提供解决方式。公共部门或社会组织要间接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包括暂时性岗位或短期技能培训课程。同时,劳动者要主动拥抱新技术,利用技术来寻找新机会,通过从事自由职业、兼职等来弥补全职工作的不足,缓解技术失业带来的劳动力市场紧张问题。
其次,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数字平台的应用,产生大量的新就业形态,如直播、网络文学、智能场景体验等,目前正式的社会保障体系往往还无法完全涵盖,因此政府的社会保障配套政策要与之配套,使得人工智能带来的新型非标准化工作给劳动者带来更高的收入水平、自由度、满意度和幸福感,从而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最后,可考虑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数字化人才供给与需求灵活用工平台。通过大数据进行精准匹配,可以减少工作搜寻时间,放开对人才和数据的自由流动限制,提供免费数据用于帮助劳动者寻找新机会、刺激创新和提高经济效益。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及劳动者知识技能转换应对研究(19AGL025) 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