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份以来,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此轮大范围寒潮的到来也使部分地区迎来最寒冷的天气,尤其南方地区最高气温下降更为明显,温度的短时间急剧变化,会引起人体产生应激反应,公众应该如何应对此次寒潮带来的健康风险?
12月30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简称“环境所”)在国家卫健委官微发布寒潮健康预防指南,提示公众在寒潮低温天气里留神健康隐患,注意加强室内和自身的保暖防护,尽量避免与冷空气直接接触,降低气温骤降带来的健康危害。
江南华南局地降温幅度可达12℃以上
寒潮是指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的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并向中低纬度地区侵入,造成沿途地区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
根据国家标准《冷空气等级》的定义,当某一地区日最低气温24小时内下降8℃及以上,或48小时内下降10℃及以上,或72小时内气温连续下降12℃及以上,并且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或以下时,可认为是一次寒潮天气。
12月30日06时,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黄色预警,受强冷空气影响,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继续有大风天气,同时江南华南等地还将有强降温。
预计12月30日08时至31日20时,江南东部和南部、华南大部等地降温10~12℃,局地降温幅度可达12℃以上,上述地区及华北、黄淮等地将有4~6级、阵风7~9级偏北风,我国东部和南部海区有7~9级、阵风10~11级偏北风;降温过后,最低气温0℃线将南压至华南北部一带,最低气温-10℃线在黄淮南部至秦岭一带。
温度的短时间急剧变化,会引起人体产生应激反应。环境所提示,寒潮天气会引发或加重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以及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流感)、肺炎、哮喘(特别是儿童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因此,哪怕是寒潮蓝色预警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警示信号。
敏感人群要防寒保暖
室内供暖是寒潮天气时保护人群健康的最佳措施。环境所提示,寒潮天气来临时,总的来说,应关闭门窗、使用供暖设备、降低低温暴露。但长期保持门窗紧闭,缺乏室内外空气交换,也有可能引起室内空气污染水平升高,因此还应注意居室的合理开窗通风,避免缺氧或一氧化碳中毒等情况发生。
饮食方面,应加强营养,多吃热食,少吃凉食,多补充水分。
寒潮的健康影响和防护也有地域差异。北方冬季有集中供暖,室内干燥,室内外温差大,一冷一热容易诱发疾病。环境所提示,北方寒潮下的健康防护,应注重室内的增湿和通风,少出门,防寒保暖措施要做好。
南方由于没有集中供暖,冬季室内冷,尤其是阴雨天气,湿冷也是诱发感冒等疾病的重要因素。环境所提示,南方寒潮下的健康防护除了少出门,做好防寒保暖措施外,更应注重采取一些安全的室内增温保暖措施,改善居室内温度。
冬季气温骤降对老年人、孕产妇、婴幼儿和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患者以及长时间在户外工作的人群影响最大、最明显。相比普通人群,上述人群是容易受寒潮影响的敏感人群,应注意及时添加衣物保暖,尽量减少外出。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温度调节系统难以适应外界温度变化,因此他们是寒潮的敏感人群。”环境所提示,敏感人群更应注意对寒潮天气的健康防护:添加棉衣棉裤保暖的同时,尤其要注意头部、胸背、脖子和四肢的保暖;尽量减少外出;必须外出时应做好保暖措施。
此外,寒潮天气时,慢性病患者应注意休息,不要过度疲劳,适度增加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关注天气预报及相关部门发布的寒潮消息或警报变化,以便及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