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当2016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之时,党中央、国务院就用生态文明思想为这一新战略定下了基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环境保护关系到长江流域的社会长治久安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只有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才能让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5年来,沿江各省市“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从制度建设、强化治理、注重修复等方面呵护母亲河的绿色容颜,共同奏响了新时代生态文明的长江之歌。
建立环保机制,依法守护长江
赤水河,长江唯一保持原生态的一级支流,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然而,这条连接云贵川的“英雄河”却曾经面临生态难题:上游水土流失严重,中游煤矿遍布,下游酒厂排放超标。囿于管理权限,三个省很难形成保护合力。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出台后,中央财政开始向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倾斜。贵州省抓住这一契机,主动和四川、云南两省磋商协调机制,建立了环保补偿基金,三省签订了《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使环保补偿有了法规依据,形成了合作共治、责任共担、效益共享的流域保护和治理长效机制,极大调动了沿赤各地的环保积极性,赤水河水质发生根本性好转。目前干流稳定达到Ⅱ类水质,径流断面水质优良率100%,鱼类达到149种。
赤水河的治理凝聚着贵州省依法保护母亲河的制度创新探索。截至目前,贵州省实施了大气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条例等30余部配套法规;设立了生态环境保护法院,推动公检法配套的环境资源专门机构实现全覆盖,建立了由检察机关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环境资源案件归口审理和跨行政区划集中管辖等机制。
为实现金沙江流域生态环境的依法治理,云南省积极建立区域性工作机制,先后建立了云贵川渝省际协商合作机制、赤水河流域水污染生态补偿机制、泸沽湖生态补偿机制、跨州市生态补偿机制等,还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执行案件“四合一”审执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云南还创新性地建立完善了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现机制、预警机制、解决问题机制、政企会商机制、问题整改与开发利用结合机制等。
据了解,目前沿江各省普遍建立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建立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和修复治理机制,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硬约束,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正在实现依法依规保护。
强化污染整改,杜绝环保隐患
2019年,金沙江流域中的云南禄丰县企业宗胜磷化工被查出违规建设、废气污染等严重问题,云南省有关部门先是督促整改,后改为对该企业厂房全部拆除,还当地一片蓝天白云。
“云南首先对金沙江流域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认真整改,2018年至2019年国家移交云南的34个问题,已经整改了31个,投入资金90亿元;云南自查了248个问题,目前已经完成整改205个,其中污水垃圾污染问题比较突出。”云南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连利军说。
贵州省狠抓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深入推进污染防治“五场战役”,持续抓好“双十工程”,大力开展长江经济带“三水共治”和“百千万”清河行动;开展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行动,持续深化草海、乌江、清水江、南明河等水环境综合治理;对磷化工企业严格执行“以渣定产”的限制措施;在乌江等重要河流上拆除网箱3.38万亩,实现全省“零网箱”,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
2020年的最后一天,重庆涪陵榨菜集团的生产车间里一片繁忙。集团副总经理吴晓容介绍:“2019年我们投入5000万元,在行业内率先探索引进MVR技术,将榨菜盐水中的盐分蒸发结晶,形成浓盐水和清水循环利用。”据介绍,涪陵榨菜集团坚持绿色发展,从源头、生产过程及末端减少污染物产生,并不断提升腌制液及生产过程排水的综合利用率。他们先后投入5亿元,在所有生产厂建立污水处理站9座,确保公司所有废水处理达标。
注重环境修复,永葆绿水青山
隆冬时节,站在江西省湖口县的石钟山上,远眺长江和鄱阳湖交汇处,但见水天一色,候鸟飞,江豚跃,一幅水美、岸美、产业美、环境美的生态画卷映入眼帘。
近年来,江西省遵循生态发展规律,把鄱阳湖流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保护修复。他们以30个专项行动为抓手,扎实推进重点污染防治攻坚,对全省54个化工园区开展排查整治,取消6个园区,对528家问题化工企业和7478家“散乱污”企业完成分类整治;梳理长江干流江西段及赣江干流入河排污口3830个,均按“一口一策”进行治理;对全省国控、省控和县界断面进行系统综合治理。同时,坚持科学统筹,优化“大保护”的空间范围,形成覆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和水陆面的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格局。
截至目前,江西的优良天数比例为95.9%,全省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6%,长江干流江西段水质断面全部达到了Ⅱ类标准;生态环境状况综合指数(EI值)76.7,列全国第4位,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1%,列全国第2位。
2020年12月15日,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等单位联合发布《四川省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范围和时间通告》,这意味着四川全省45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和长江干流、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大渡河将在2021年到2030年的10年间停止一切天然渔业生产,这一举措将彻底恢复该省的水生物环境。
四川省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全省96.6%的水系属于长江水系,地表水资源占长江水系径流的1/3,流域面积接近长江经济带总面积的1/4。四川各地不仅仅满足于环境的治理,更注重通过生态修复项目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探索出“生态修复+”新模式。
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之称的宜宾展开了“三江六岸”生态修复工程,系统谋划区域生态修复,把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水土流失治理等统筹实施,形成综合生态效益。曾经乱石成堆、垃圾遍布的“三江口”如今已经成为美丽的生态公园。
在贵州,除了国家法定的植树节以外,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省委书记都要上山种树。这天也成为全省五级干部职工开展义务植树劳动的日子。贵州在经济增速连续10年位居全国前列的同时,坚决守住生态底线。2020年,全省绿色经济占比达44%,森林覆盖率超过60%,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县城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8.5%,地表水水质状况总体优良。完成营造林420万亩,治理石漠化10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2520平方公里。
(光明日报综合各地1月4日电 记者吕慎、张勇、胡晓军、李晓东、张国圣、周洪双)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05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