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推广与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高启杰,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博士生 杨瑞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任务,在新发展格局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在诸多方面寻求突破与创新,理念先行至关重要。因此,农村产业融合要基于各地特色资源禀赋的优势,正确理解和尊重农业农村发展的规律,通过纵向的农业产业链延伸、横向的农业功能拓展等形式促进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利益链的“四链重构”,实现外部效应内部化,降低交易成本,提升辐射带动力和产业发展的质量与竞争力。
延伸产业链,促进全环节升级
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实践,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呈良好态势,但仍不可避免存在一些问题,很多人片面地认为农村产业融合就是农产品生产业、加工业和销售服务业的融合,对农业具有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种功能缺少足够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对农业多种功能的开发程度不高。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缺乏以市场为导向、具有影响力的农产品的开发及其品牌建设,这限制了产业融合特别是加工业和乡村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未来需要促进产业纵向延长发展和横向功能拓展。
一要促进产业纵向延长发展。农村产业融合要尊重农村发展规律和农业生产规律,瞄准消费者需求,稳步发展农林牧渔等基础产业。在此基础上,延伸农村产业链,发展食品加工、纺织加工、生物材料、清洁能源等市场有需求、本地有优势的产业,打通产业链的生产端、流通端和消费端,带动产业调整升级,使农民就近分享非农收益,充分调动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广大农户积极投身现代农业生产,提升农村劳动生产率。
二要推进产业横向功能拓展。通过聚合资源要素,拓展农业的多重功能,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等,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等多种产业的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文旅康养、特色民俗等新业态,激发农村产业的内生发展动力,拓宽农业增收增效渠道。例如,可通过活化村落资源与村落文化,推进“农旅、文旅、商旅”三旅发展,使乡村成为宜居宜游之地,将“农产品进城和市民下乡”充分融合起来,有效扩大乡村民宿、农家餐饮的消费市场,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提升价值链,实现全链条升值
现阶段,生产、加工、销售等一系列活动还比较缺少同外部技术、资源的融合互动。同时,上下游之间的联结灵活性和动态性不高,产品附加值低,容易忽视对顾客潜在需求的分析与满足。因此,要推进全链条技术创新与各环节产品创新,加速实现设备、工艺、产品等方面的升级,做到全程优质、全链提升,充分发挥农村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
一要推进全链条技术创新。新兴科技的推广应用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和溢出效应,有助于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实现生产的集约化、信息化、智能化。一方面要加强农业技术研发。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全产业链的应用,提升农业技术研发与农业生产、食品加工、生物材料等产业的融合互动水平,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全面提升价值链。另一方面要重视农业技术推广。深化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坚持需求导向型农技推广,为不同部门及多元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适用性强、匹配度高的农技服务,加速技术在整个农业产业链的传播与扩散,提高农业技术采用率,促进农业技术转化为高效的现实生产力。
二要推进各环节产品创新。开展农产品“提质增效”活动,深入挖掘农业的多元价值,推动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力、同步升值。首先,解决“种什么”和“养什么”的问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善种养结构,丰富种养品种,建设农业生产标准化体系,严格规范生产流程,确保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增加市场紧缺和适销对路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其次,解决“加工什么”的问题。要促进农产品深精加工,开展分级包装、分级定价,进行标准化储存、延长储存时间、降低储存损失,最大限度地提升农产品附加价值。最后,解决“卖什么”的问题。农村产业要有计划、分阶段地打造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销售安全优质农产品。
优化供应链,满足产品供销需求
农村产业多地处较为偏远、物流成本较高,农产品面临着“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因此,农村产业融合急需打通供需链条,拓展销售渠道,节约流通成本,实现产销的有效对接。
一要完善基础设施,健全综合配套服务体系。首先,努力完善农村交通运输网络。“道路通,百业兴”,要建设好农村交通设施,畅通农产品流通销售渠道,促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其次,推进“冷链仓储”物流建设项目,加快农产品和食品冷链设施及标准化建设,有效解决产品保鲜、存储难题,降低运输成本和过程损耗。再次,健全农村物流服务体系,推进与物流企业的战略合作,不断促进各地仓储、运输等综合服务体系的完善,解决物流成本高、配送速度慢等问题,实现产品“货畅其流”。
二要对接产销资源,搭建数字化销售渠道。在农村产业融合中,要以企业平台为依托,通过整合地方企业、合作社等资源,探索形成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于一体的订单化生产、批量化供应的农业供应链体系。同时,加快建设农业供应链信息平台,深化农业生产经营大数据的应用,共享政策、市场、金融等信息,有效打通供销信息渠道,打造线上线下农产品销售渠道,促使农产品精准对接广阔的消费市场。
完善利益链,实现发展成果共享
目前,农村产业融合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尚需加强,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等多元主体获取信息、争取政策支持的能力存在差异,权责利和收益分配模式不够明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因此,要构建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激发多元主体的活力,形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发展格局。
一要构建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农村产业融合要不断深化对利益联结机制的认识,注重多元主体的诉求与需求,让各主体共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首先,要创新“订单农业”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龙头企业、电商企业等工商资本与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借助大数据改造农村发展业态,提高农产品供应的规模化和组织化水平,增强农产品持续供给能力,加大利润返还力度,保持稳定的合作关系。其次,鼓励发展股份合作利益联结机制。开展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闲置农房所有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户、农民合作社、村集体和龙头企业进行多形式的股份合作,推广“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方式,向农户倾斜收益分配比例。
二要激发多元主体的活力。对农民而言,要让农民更多更直接地创造和分享产业链、价值链的增值收益,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降低其因“畏惧损失”带来的不安全感。对工商企业而言,要提升其预期效益,畅通信息公开渠道,降低其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确定性,提高其投资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在技术、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对基层政府而言,要在“软实力”方面下功夫,营造高效廉洁的政治生态,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调动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扮演好组织者、协调者、服务者的角色,充分发挥其在农民与工商企业之间的纽带作用。此外,政府各部门应有效沟通与协调,形成合力,促进齐抓共管、互动共建机制的形成,更好地引导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