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个别地区突发聚集性疫情,本市疫情输入风险陡增。那么,公共场所设置的“一米线”防疫措施落实情况如何?记者近日探访时发现,部分商家和单位的“一米线”没有落实到位,排队群众扎堆儿在一起,现场也无人引导。
现象1
“一米线”还在 距离意识松懈
鼓楼东大街的一家馒头店一直颇受市民追捧,去年2月,本报记者探访时发现,门外顾客虽多,大家却都按照“一米线”排队购买,还有店员在门口对排队进行指导。时隔将近一年,“一米线”现在情况怎样了?
昨天,记者再次来到这家馒头店,看到原有的“一米线”由于磨损已难以辨认,商家又贴出了新的“一米线”。但是排队买馒头的顾客却忽视了脚下这道“线”,每道线后平均站立了一到两名顾客,队伍明显比去年初要密集了许多。
脚下的“一米线”还在,但需要保持距离的健康意识却松懈了下来。记者发现,许多需要排队的地方都存在同样的问题。在朝阳区民航总医院一楼,咨询台、药房和挂号窗口前的地上贴着一个个小脚丫代表着“一米线”,不过,排队过程中,许多患者仍然挨得很近。见到这样的情况,记者上前提醒了一位患者,很快队伍又恢复了距离:“大家都着急嘛,忘了这回事儿了,应该往后退一退。”
现象2
入口通道窄 扫码易扎堆儿
按照北京市现行防疫要求,商务楼宇、商超、餐馆、各类门店等公共场所到访人员进门需扫码登记信息。不过,就扫码这件事,“一米线”的距离又一次被忽视。
在朝阳大悦城地下一层地铁入口,记者注意到只有两道“一米线”,线外就是地铁出站的通道,空间十分有限。
“打开健康宝,扫下二维码”,见到有人准备进入商场,值守的安保人员伸出胳膊拦住了前边的顾客。由于正值下班高峰,后面的顾客很快涌了上来。为了能够扫上二维码,十多名顾客全都扎堆儿在了一起。顾客解锁手机、调出健康宝页面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安保人员还要检查顾客的健康码,出入口因此造成了聚集。
现象3
车站检票口“人脸识别”人贴人
在北京南站,记者在二层候车大厅看到,在目前提倡“非必要不出京”的疫情防控要求下,车站内的旅客数量已大大减少。车站多处悬挂了“请您按照地面标线间隔1米排队通过”的标幅,检票口外一道道“一米线”也施划得十分明显。
在11B检票口外,G153次列车还没开始检票,但许多乘客已早早儿守在检票口。此时排队的旅客还能遵守“一米线”,可当“列车现在开始检票”的广播一响,站在后面的旅客便一直往前拥,队形立刻变得紧凑了起来。
检票开始后,队伍几乎已经人贴人。由于检票闸机采用人脸识别,检票过程中旅客需要摘下口罩面对镜头。许多旅客不清楚情况,站务人员只能在闸机口提醒。记者观察发现,为了提高通行速度,检票过程中站务员的注意力都放在了闸机周围。检票过程中,虽然有站务人员提醒旅客:“后边的旅客站在黄线外稍等一下,等前边旅客检票完再往前走。”但是面对大量站到了黄线内的旅客,站务人员也难有余力对旅客的行为一一进行纠正。一名旅客很无奈:“大家离这么近,还要摘下口罩,尽管就几秒钟,却也让人担心。”
记者手记
每个人都应该
心有“一米线”
小小的“一米线”,保证了疫情防控的安全,更是社会文明的体现。但在商场出入口、交通设施等人员流动密集的场所,客观上仍会存在着忽视“一米线”的情况。
要想落实好“一米线”要求,不仅仅需要设置好物理距离的“一米线”,更需要每个人心中都留着与他人的一米间隔,这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同时,经营管理单位也要在人员密集区域加强引导,比如健全硬件设置,完善人性化管理,避免“人一多就乱”的情况发生。
本报记者 李博 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