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进步的人间正道是创作的最大底气

时间:2020-12-23 12:02 来源: 新闻联播 > 娱乐新闻 >
 

东川省“十大法治人物”表彰大会现场来了个不速之客,当地“930杀人案”死刑犯沈广军之母胡雪娥当众喊冤。众目睽睽下,陈年旧案砸来,泛起一阵喧哗。日前,法治题材剧《巡回检察组》“零宣传”开播。凭借故事开头强烈的戏剧冲突,该剧开播即热播,在上周的六大电视剧收视榜单上均位列同时段第一;开播九天后,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超6亿。

观众追剧的动力在于求解真相,“930杀人案”断案过程中是否存在其他隐情?而对创作人员而言,法治故事之重、之难,历来是令人望而生却的题材。翻看新剧的主创名单:最高检影视中心、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金盾影视中心等单位出品,李路任总监制并执导,余飞编剧,李学政任总制片人——几乎都是法治题材电视剧的“熟人”。

“法治题材的创作从来不是为了投机取巧,而是出于一种使命感。”昨天,李学政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创作冲动始于三年多前。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呼格吉勒图案、聂树斌案等重大冤错案被依法纠正,永载共和国法治史册,且2018年初,党中央、国务院还决定在全国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另一方面,巡回检察改革,是最高人民检察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和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大改革举措,是新时代检察工作的全新路径。这位总制片人说:“我们国家这些年的法治进步,就是我们创作的最大底气。”

用悬疑的讲述方式,让硬核题材“软着陆”

经过前几集铺垫,故事的主要脉络日渐清晰。身经百战的巡回检察组组长冯森,在省政法委书记张友成的指示下前往橙州重启“930杀人案”的调查。在此过程中,冯森联手驻监检察室主任罗欣然抽丝剥茧剖析案情,最终揭开层层迷雾,挖出幕后潜藏的势力,成功维护了司法权威、捍卫了公平正义。

法治题材创作不易,首当其冲的难,便是戏剧性与硬核题材之间如何兼容。涉及相关法律、案件、行政等方面的表述,“准确”堪称创作的红线。为此,主创邀来检察院与监狱系统的专业人士全程坐镇,从剧本到拍摄,一路指导护航。

“准”字之上,剧作试图用悬疑的讲故事方式,提升剧集观赏性。李学政说:“剥离了许多所谓‘政治博弈’和体制机制的思辨,我们把叙事重心放在拆解悬疑、求取真相上。”《巡回检察组》的编剧是余飞,擅长在剧作里布疑阵,《重案六组》《剃刀边缘》都是其代表作。

余飞出手,一开篇就投下重重迷雾。跟随主线“930杀人案”的复查,“海平KTV过失杀人案”“豪庭夜总会车祸”“苗苗失踪案”“车库悬案”等也纷纷牵出。行至第六集,新的疑似强奸案也加入了环环相扣的链条。

不仅这些案件一宗扣着一宗,主角身份也卖了好一阵“关子”。剧中,于和伟饰演冯森一角。可他初亮相时刻意乔装打扮了一番,化名郑天明,梳油头、嗑瓜子,一会儿大包大揽游说胡雪娥要帮对方平事,一会儿又和小混混称兄道弟,市井小民的情态怎样都与人们印象里的检察官严重不符。直到10多集后谜底才揭开,郑天明是冯森,也是狱警郑锐之父,更是车库悬案里被害人郑玮丽之夫——于法于情的双重使命,让主人公潜入“烟火人间”,也让硬核题材“软着陆”。

以有血有肉的人物塑造,衬托其精神上的“骨骼分明”

在李学政看来,检察官的戏最怕拍得一板一眼。在他看来,“确保主角人物精气神的同时,还要避免同质化、脸谱化”,能否摆脱相关题材的某种创作惯性,至关重要。《巡回检察组》用显见的三组父子关系,参与叙事、丰满人物。

省政法委书记张友成与独子张一苇是社会上多数父子的常态。父亲事业有成,疏忽了对妻儿的关照,儿子在母亲的过分宠爱中,人生路埋下“踩雷”的伏笔,待父亲惊觉,为时已晚。黄雨虹是城中富商,信奉金钱可以凌驾一切,“上梁不正下梁歪”,儿子黄四海杀人之后,亦妄图走偏门逃脱法律制裁。两对父子本无交集,但黄雨虹替子脱罪不成,行贿张友成亦未遂,黄家一番设计,令张一苇落入强奸圈套,护子心切的政法委书记终迈出行差踏错的第一步。

从表面上看,冯森和郑锐属实水火难容。当年,冯森在工作中得罪了小人,导致妻子被人报复至死。同样因为工作关系,他甚至没能第一时间赶到妻子事发现场。巨大的创伤之下,郑锐从此改跟母姓,并对外称自己是孤儿。可随着郑锐年龄渐长,成为一名狱警,他内心对法律公正、司法权威的看重,宛如磁力,在不经意间推着他向父亲内心靠拢。可以想见,日后,随着父子二人在对真相求索的过程中不断看见对方的情不得已,他们对法治的共同信仰,终会消弭情感上的隔阂。

“我们希望人物是有血有肉的,只有观众能合其情同其理,这些主角精神上的‘骨骼分明’,才可能如春风化雨般感染人。”李学政如是说。

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声明:本网站部分信息转载网络,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