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统一管理、辅助器具升级 “互联网+”拓宽助残新路子

时间:2020-12-09 12:14 来源: 新闻联播 > 热点新闻 >
 

电子化服务平台、优化辅具适配、电商就业创业……近年来,依托“互联网+”数字化技术,越来越多的残疾人逐渐享受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服务关怀与培训指导,工信部与中国残联日前印发《关于推进信息无障碍的指导意见》,着重消除残疾人等群体在信息消费资费、终端设备、服务与应用等三方面障碍。

远程治疗,织密康复“保障网”

“原来我一直觉得远程治疗很难见效,但事实证明,通过视频见面,孩子可以在网课上听老师指令沟通,训练效果十分明显。”广西玉林市兴业县蒲塘镇村民小林的儿子患有自闭症,为了带孩子求医问药,小林一家东奔西走多年,但孩子的病情不见起色。

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小林接受了兴业县残联提供的“互联网+康复服务”,由残联委托有资质的康复机构对孩子“量身”制定康复方案,有序进行生活自理、居家感统、居家卫生等线上课程训练。

“机构每天都会分享适合孩子的学习资源,如洗手儿歌、认识病毒绘本故事、律动操等,孩子十分愿意跟随老师一起模仿练习,看到孩子一天天地进步,我是打心眼里高兴。”不仅如此,小林还加入了县残联组建的残疾儿童康复监护人微信群,通过这一沟通平台,不仅康复工作者能动态了解孩子恢复进展,而且像小林一样的家长也能受到专业知识培训与康复训练指导,切实保障儿童得到及时的康复服务。

为确保残疾人康复取得实在效果,江苏省淮安市有效利用“互联网+”实现线上监管与线下服务相结合,于2019年建成“互联网+精准康复”平台,对全市30余家康复机构进行指导监管。

项目负责人表示,该平台会根据康复机构实际情况设置康复人数上限,平台还要求康复机构定期上传康复人员资料,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实时监控康复效果和机构运行情况,真正做到服务透明,保障质量。

线上申请,让辅具更有“温度”

残疾人服务之所以特殊,就在于其个性化服务需求强,无法形成通用化服务模式。在智能化时代,中国正顺应形势发展需要,积极探索“互联网+辅具服务”新供给模式,让扶残助残更有温度。

“不用自己出门,就能换上新轮椅,这感觉可真不错。”近日,家住江苏省如皋市如城街道的王建华,通过扫描二维码关注“如皋市残联微服务”公众号后,成功申请了一辆新轮椅。

王建华告诉记者,以前申请辅具,他需要先递交纸质申请,等待审核通过后,才能到指定地点进行集中适配,时间久不说,出门一趟也极不方便。“现在可不一样了,直接网上下单,随时适配,服务人员都特别贴心。”坐上新轮椅,王建华乐得合不拢嘴。

为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如皋市残联开通“互联网+”辅具适配系统,力图用“量体裁衣”式的惠民举措满足残疾人的个性化需求。“目前,辅具适配系统可实现手机终端、电脑终端互通,并与中残联和省、市有关网络数据系统相连接,真正实现残疾人办证和服务需求‘最多只跑一次’的目标。”如皋市残疾人服务中心主任夏建国表示。

若要真正做好辅具适配优化服务,还需要有专业评估团队的介入。成都市龙泉驿区引进基于互联网、以大数据为支撑的专业系统,组建以家庭医生为主导的工作队伍,实现了辅具评估从“传统入户问需”到“在线专业评估”的升级转变。

有关专家表示,探索“互联网+辅具服务”模式,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在创新中不断挖掘和满足需求,进而让辅具服务更加便利可及。

电商时代,为就业创业赋能

“全国视障群体人数大约有1800万左右,90%从事推拿工作,要想改变我们这个群体的生存现状,唯有多元化就业。”电商时代的到来,直接将残疾人就业创业由“被动”变为“主动”,山东“90后”视障小伙蔡聪渠对此感触颇深。

因为先天性白内障,蔡聪渠出生后不久便做了晶状体摘除手术,视力极为微弱。一次偶然机会,蔡聪渠了解到低视力群体可以借助读屏软件承担线上云客服工作,他立即着手创业,尝试插件开发。

2019年,在阿里巴巴客户体验事业群的帮助下,蔡聪渠在宁波成立了视障云客服基地。

“我们的员工有200多人,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视障人士,他们对于云客服这份工作非常满意,有的人收入甚至能达到‘破万’水平。”蔡聪渠介绍说。

除了云客服,当主播卖货也成为残疾人就业新潮流。51岁的侯振发是吉林省德惠市永生村人,因打工时受伤导致下肢高位瘫痪。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侯振发开始每天手机直播,推介手工草编作品。

业内人士建议,互联网时代给残疾人就业创业带来了难得的新机遇,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制定切实有效的帮扶措施,打造完备的残疾人就业创业服务网络,更好地为残疾人就业创业铺平道路。

声明:本网站部分信息转载网络,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